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时代楷模

李俊贤:院士点滴故事 彰显家国情怀

来源:洛阳晚报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0日

 

  18日下午,在市会议中心,来自我市各市直单位的1400多名党员,在这里参加由市委市直工委主办的李俊贤先进事迹报告会,接受思想洗礼。报告会由黎明化工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姚庆伦主讲,他对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李俊贤的先进事迹等,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回顾。我们从中摘选出李俊贤院士的几个小故事,来感受李俊贤院士的家国情怀。

  关于时间

  他加班的时间,相当于一个人正常工作20多年

  20世纪60年代,李俊贤在北京化工研究院进行偏二甲肼试验时,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黎明化工厂简史》记载:生产厂长李俊贤同志吃住在厂内,夜间随叫随到,每天工作18个小时左右。在聚氨酯攻关的十余年间,他的家人说,他经常是边吃饭边看资料。同事们说,李总即使外出坐在车上,也是看资料。他几十年来没有歇过星期天,节假日只有春节在家休息两天。

  如今90岁高龄的李俊贤院士直到今年7月前,仍然每天都去单位上班,一天至少工作8个小时。直到他身体不好,才提出退休,但仍在家中看书、查阅资料。

  有人给李俊贤院士算了一笔账,他这些年加班的时间几乎相当于一个人正常工作20年。这笔账还是1997年算的,如果算到今年,那李俊贤院士从1950年参加工作至今,正常工作了68年,又通过加班为党和国家奋斗了20多年。

  关于母亲

  母亲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

  在李俊贤院士家里,记者曾问他捐出300万元的原点是什么。老人讲起了他的少年时代,讲到了他的母亲。老家在四川眉山的他,自幼丧父,靠着母亲,靠着众人的接济读书上学,这才有了后来的学成报国。因此,他后来一直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要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1945年,李俊贤的父亲去世时,李俊贤才17岁。不忍心加重母亲的负担,他产生辍学回家干活的念头。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做人要有志气,眼光要向远看,不要因眼前的困难而耽误未来,人生在世应该有所作为。后来,在李俊贤四叔等人的资助下,李俊贤考上免费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

  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李俊贤影响很大,他这样说:“母亲生我养我,教育我怎样做人,怎样干事,我小时候的最大心愿是毕业后干出成就来报答母亲。”

  1950年,李俊贤参加工作后,领到了人生第一份工资,留下必要的生活费后,剩余的他全寄给了母亲。以后每隔两个月,他都给母亲寄一次钱。结婚后,寄钱的任务就由他爱人丁大云完成,直到2000年母亲去世。

  关于捐款

  一封捐赠信,凸显党员精神

  在昨日的报告会上,姚庆伦向大家讲起了今年年初,李俊贤院士在90岁高龄之际,写给院党委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杨书记、姚书记:我(党员李俊贤)和我爱人(党员丁大云)准备捐赠人民币400万元,作为博士研究创新人才之用,准备捐赠人民币100万元,作为院内退休职工困难补助费。另余200万元,作为家中培养后孙及亲友困难补助。此致敬礼。党员:李俊贤。2018年1月12日。”

  这封捐赠信,李俊贤院士以党员名义开头和结尾,凸显了一名6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对党员身份的高度珍重和自觉。信中,李俊贤院士还对他整个存款分配进行说明。在他看来,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给的,都属于党的,都要向党说清楚。

  新华社记者问李俊贤院士怎么看待自己的一生时,李俊贤院士回答:“我为国家做了一点点事。我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关于推进剂

  顶着压力进行研究,成果沿用至今

  1958年,国家提出“两弹一星”及其推进剂研制任务。1959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国际形势极其紧张。在这一背景下,1960年1月,组织抽调30岁出头的李俊贤承担偏二甲基肼等四个课题的研究,并让他先后担任了火箭推进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职务。正是从那时起,李俊贤的名字与中国火箭推进剂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他顶住领导要求的气相氯胺法试验的压力,而是研究液相氯胺法,经过近半年的埋头苦干,他和团队研究的液相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成果取得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颗卫星使用的推进剂就是偏二甲基肼。后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多种型号导弹发射和“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均使用了偏二甲基肼。直到今天,它在国内仍是重要的推进剂品种。

  关于教学

  指导学生论文,参考文献他全看一遍

  自1988年后的20余年间,李俊贤先后指导了26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杜颖是李俊贤院士2010年指导的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杜颖回忆道,自己曾写了一篇8000多字的《文献论述》交给李俊贤院士,两周后,杜颖拿到了李院士批改过的文章。李俊贤院士对文中哪个化学物质简称不规范、哪个单位没使用国标都一一指了出来。

  更令杜颖吃惊的是,李院士在一段文字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原文可能不是这个意思。原来李俊贤院士把杜颖所参考的四十余篇文献全看了一遍。

  李俊贤院士曾说,对人才的培养,他坚决反对严进宽出的做法,这是在损害人才,大学不是歇口气的地方。 (记者 李砺瑾/文 张怡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