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学义:“大伙脱贫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
图为伊学义(左)坐在村民梁书平家新房的热炕上拉家常。记者 孟海鹰摄
2017年7月,在税务系统工作多年的伊学义,有了一个新身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天平村第一书记。短短一年间,昔日的深度贫困村换新颜。伊学义满怀赤诚之心,夙兴夜寐辛苦付出,以不脱贫不离村的豪情,以强有效的工作方法,带领百姓走上打好脱贫攻坚战之路。
村子新了,日子富了,他却累老了
初冬的天平村,天欲雪,平野阔。
望着悠闲自在觅食的鸡,72岁的村民李兆满笑着回忆一年前:“那可都是2斤重的大鸡雏哇,我们回去现借的三轮车拉回家的。”那时,这个小个子的中年汉子刚到村里任驻村书记,为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挨家挨户介绍“扶贫鸡”项目,免费为贫困户发鸡雏,他负责按市价卖。
还有这好事儿?太平村有村民228户792人,其中贫困户92户144人,连年告状上访最多,谁来谁头疼。伊学义磨破嘴皮子,全村只有9户报名。
“鸡雏成活率特别低,成功才能提高致富热情。”伊学义说。
4个月后。伊学义每天凌晨4点起床,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扛着编织袋往城里送鸡。“120元一只,散养的笨鸡,微信群里城里人争着要。”伊学义说。
“6000多元啊,大新票子,点起来咔咔的。”李兆满笑着对伊学义说,“他们都笑我看钱的眼神,伊书记说得对,那是对致富的渴望,我这么大岁数,是第一次这么痛快地挣到这一大摞钱。”2018年,“扶贫鸡”项目在全村顺利铺开,大家争着养。
一年多来,村里的道路修整了、路灯亮了,平价超市和药店开业了,新村部投入使用,村民乐队建起来,上访的也“不告了”。松针鸡项目、榨油厂项目、菌包项目等更是全线赢利。2017年,全村扶贫项目实现红利33.7万元,148名贫困人员平均每人分红2280元,全村95%贫困家庭收入超过3500元贫困线,当年18户30人实现脱贫。
“村子新了,日子富了,书记可累‘旧’喽!”64岁的吕贵荣大娘感慨,“我们伊书记今年才51岁,这一年多头发掉成老头了。我从小生长在这个村,哪能想到会发生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年当10年过。”伊学义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发,“大伙脱贫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看到老百姓的笑脸,再苦再累都值了。”
挨家挨户摸清情况,扶贫帮扶招招有效
时间回到一年前的6月,国家税务总局延边州税务局正头疼派谁去天平村扶贫。伊学义找到局长田骅毛遂自荐——“做点事”,理由就三个字。
7月1日,伊学义赴任,担任天平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从那天起,伊学义就过上了“脚打后脑勺”的忙碌日子,天天早上4点半起床,晚上10点以后睡,有时电话打得脑袋都疼。
履新伊始,伊学义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表态:我在天平村一无亲二无故,做事一定会公平公正。
“挨家挨户摸情况的过程,也是理顺老百姓心气的过程。”伊学义的诀窍是耐心和倾听。
“一唠半宿,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你就听吧,可他那态度叫一个好,老百姓咋磨唧他都不生气,提出的事儿那是头拱地地去办。”已退休的赵志云被伊学义称为扶贫队友,对伊学义打心眼里佩服。
除了态度好,关键是要有招。
过去,村民最怵写老百姓家庭年收入报表,经常折腾够呛也填不对。“我花了两个月时间,编写出计算机‘一键输出’建档立卡报表数据系统,通过这套智能系统输出的报表,贫困户的收入数据分毫不差,又快又方便。”伊学义曾是计算机工程师。
为将党的惠民政策及时通知到每家每户,伊学义以村小队为单位,在贫困户中选出5位群众信得过的扶贫联络员,建立了包保责任人、贫困户及子女的微信群,让好政策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能不能脱贫,主要看项目,没有产业项目挣不到钱。”但每上一个项目,伊学义都要扒一层皮,嘴上起大泡。有次为了上一个种植项目,他翻山越岭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这项目是卖树苗,不托底。上榨油项目,伊学义把这个行业摸得门清,为一个设备到处跑,最后终于在黑龙江省找到了。
伊学义还将濒临贫困线的群体也全部纳入帮扶范围。村民唐元君本来日子过得不错,谁料一场大水冲光了木耳,几乎倾家荡产。伊学义推荐他承包村里的农机,去年挣了两万元。
把老百姓看成亲人,得了5000元奖金全花到贫困户身上了
窗外下起大雪,寒意袭人,村民梁书平家却温暖明亮,灯笼花开得正好。“多亏伊书记,让我们享受到好政策,住进了新房。”梁书平今年70岁,回忆起过去,“晚上盖两床被,压得上不来气儿,早上起来,锅碗瓢盆都是冰。”“现在老暖和了,心情好,我还养了13盆花。”梁大娘笑着说。
“人心凝聚起来了,百姓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来找我,村党支部的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伊学义说。
贫困户李大哥身患癌症,儿子小李大学毕业后,受不了家庭变故的打击,得了抑郁症,3年没出家门。伊学义不厌其烦,一次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慢慢的,小李精神好了起来,3年来第一次出门就是去找伊学义谈心。伊学义又把他送到省里参加学习培训,后又找到工作,月入8000元。老李逢人便说,是伊书记救了这个家。
“把每个老百姓都看成亲人,就有责任心了。”伊学义说。
伊学义驻村,爱人姜玉杰也跟来了。不仅义务为驻村工作队做饭,还经常为贫困户做吃的。
伊学义得了5000元奖金,两人一商量,全部都花到贫困户身上了。夫妻俩平日节俭,从头到脚加起来也不超过300元。读研究生的儿子假期回来,也到村里义务帮工。78岁的老母亲在医院抢救,伊学义飞奔过去,老人家醒来,第一句话就是:“你咋回来了,不是在村里扶贫吗?”他的眼泪唰唰往下掉。
伊学义的不易村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70多岁的时景发老夫妇,冒着风雪走了三里多的冰雪路只为给我送豆包;村民吴学柱骑着摩托车满街追我,非要送我小河鱼;贫困户祝瑞英在春节前就要送给我一只乌鸡,我不要,结果他把这只鸡从春节一直养到了6月……”说起村民对自己的好,伊学义的眼眶红了,“扶贫会让你的精神世界充实起来。”
记者 孟海鹰摄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05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