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心不已报国情—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俊武
科学报国、勇攀高峰的陈俊武院士(资料图片)
编者按
洛阳之大美,不仅美在历史文化,美在山水风光,也美在这里的人,尤其是这里聚集了一个不忘初心、科学报国的高端科技人才群体。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俊武就是这个群体的杰出代表。前不久,在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之际,陈俊武获评感动石化人物,他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矢志不渝,勇攀高峰,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世界性难题的先进事迹,再次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弘扬陈俊武精神,凝聚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强大正能量,本报今起推出陈俊武事迹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嘀——”
2018年9月6日8点30分许,古都洛阳,秋高气爽,凉意渐生,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俯身刷卡走进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大楼,乘电梯到4楼,转身进了456办公室。
他就是91岁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陈俊武。
有着62年党龄的陈俊武始终坚守科学报国初心,在70年的职业生涯中,勇于创新,勇攀高峰,带领团队创造了石油炼制、煤化工技术领域的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鲐背之年的他,依然壮心不已,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坚持每天准时到达办公室,处理邮件,查阅国外技术资料,研究课题,风雨无阻,必要时还亲自到施工现场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指导。
他说:“国家进入了新时代,我虽然年纪大了,体力差了一些,还是能作一些贡献的,还是要‘不待扬鞭自奋蹄’!”
“生命的意义全寄托在没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
陈俊武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3月17日出生于北京,其祖上在清道光年间考中状元,其父早年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其大姐、二姐曾分别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争气的陈俊武在17岁那年考取了北京大学化工系。
早在中学时期,陈俊武就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开始了近乎痴迷的学习和研究。很多人以为,这大概就是他后来填报大学专业、从事化学工程事业的兴趣之源,其实不是。
陈俊武兴趣的起源,是一种疾病。当时,肺结核病多发,由于缺乏药物,很难治愈。陈俊武家族中,多人曾患此病,他的几个堂兄、堂姐及一个14岁的妹妹先后被此病夺去生命。少年陈俊武暗自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研制出治疗那些所谓不治之症的特效药。
高中和大学初期,陈俊武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药学相关知识,还利用读书笔记自编了《药学精华》《药物植物之研究》《中国药用植物一览》等“期刊”,累计50多万字。每份“期刊”都按正规杂志格式设计,日期、目录、插图一丝不苟,几可乱真。
1946年,正读大二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第一次见到了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厂,中国石油工业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窘况对他产生巨大冲击,心中自此埋下了石油报国的种子。他在当时的日记里写道:“科学真理把我诱惑得太苦了……生命的意义全寄托在没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了!”
大学毕业后,陈俊武本可以留在条件较好的沈阳工作,可他偏偏做通家人工作,费尽周折只身来到条件较差的抚顺人造石油厂,选择了最艰苦的岗位,对石油事业发起了最猛烈的“爱情攻势”。
“如果出了问题,拿我陈俊武是问”
这份“爱”到底有多真,随后发生的两次战争威胁足以证明。
一次是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我国东北局势骤然紧张。抚顺人造石油厂领导大声疾呼:坚守岗位,加快建设,不当逃兵。但是,仍有一些人找各种借口离开了。23岁的陈俊武虽知有性命之忧,但他更舍不得内心深处那个业已开启的石油梦想。有一天,陈俊武在检查脱硫槽时滞留时间太长,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出现了头晕恶心症状。同事们劝他休息两天,他不听,第二天一早爬起来又奔车间而去。
另一次是“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陈俊武受石油工业部委派在古巴洛佩兹炼油厂考察学习原油炼制技术。突然之间,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陈俊武所在的城市笼罩着被毁灭的阴云,顿时人心惶惶。然而,使命在肩,陈俊武和考察组成员没日没夜地搜集技术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1963年2月结束考察回国时,陈俊武的行李中没有一件“洋货”,鼓鼓囊囊全是他精心整理和复制的资料,以及他密密麻麻记满了文字、数据和图形的15个笔记本。后来的实践证明,正是这些珍贵的资料,把我国的炼油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了20年。
当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时,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从1969年年底,根据国家需要,陈俊武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宜阳县张坞乡竹园沟,从此立足洛阳,积极投身洛阳炼油厂、洛阳炼油实验厂、洛阳炼油设计院的建设,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着我国炼油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俊武带队成功研发了新型的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计划采用这项成果在兰州炼油厂建设一套年加工能力50万吨的大型催化裂化装置。不料,技术方案接受审查时却遭到强烈质疑,以致石油工业部主管技术的副部长出面主持后期的方案审查会。
在方案审查会上,肯定、否定两种意见对立,否定之声基本是:“有可能出事故”“有可能爆炸”“有可能……”
不能让方案就此“流产”!陈俊武激动地站起来,用一系列准确的数据证明不会出现大家所担忧的安全等问题。
最后,陈俊武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如果出了问题,拿我陈俊武是问!”
“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
青年陈俊武有一个鲜明的标签:“不安分的工程师”。他不喜欢不求甚解、经验主义,认为应该从实践中求知、从理论上求解。他说:“我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
正是这种“不安分”,帮助陈俊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界传奇。也正是这种“不安分”,帮助陈俊武32岁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64岁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71岁获评河南省科技功臣、87岁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自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陈俊武作为装置设计师完成了国内首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自主开发与设计;作为组织者,主持完成了快速床、湍流床、掺炼渣油的催化裂化等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开发,指导设计了国内首套快速床催化裂化、首套全提升管催化裂化、首套同轴式催化裂化、首套渣油催化裂化装置,均实现了一次投产成功,为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
每一步开拓都历尽艰辛,每一次创新都值得大书特书。对此,内敛低调的陈俊武老人总是轻描淡写,唯独讲到“25度电的故事”,眼睛里满是骄傲和自豪。那是他技术革新的起点。
1952年,陈俊武在抚顺人造石油厂变换车间值班时发现,水煤气和水蒸气混合的“蒸汽喷射器”抽力很大,于是联想到能否借助此力,带动水煤气鼓风机。经过一番钻研,陈俊武弄清了参数,与工友一起利用倒班时间做了试验。
成功了!鼓风机在停止供电的情况下依然自动旋转,车间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这样,停开一台鼓风机,1小时就能省25度电!
当时,全国正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陈俊武的这项技术革新,在全厂开了先河。受此激励,陈俊武的创新热情一发不可收,几个月后又通过大量计算、试验,改进了蒸馏车间的管式加热炉,使设备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多年来,陈俊武依然保持着这份专注、严谨和热情。他坚持写日记,除简明扼要记事外,经常反躬自省,提醒自己要向优秀的工友和同行学习。他记日记有个特点,不用笔记本,全是散纸活页,每隔一段时间就整理分类成册。他还把那些在自己人生事业中有较大影响的领导、同事、朋友,以及学生、晚辈,按照“荐我者、知我者、助我者、敬我者”分类制作名单以作珍藏。
“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替公司负责、替国家负责”
按照陈俊武的分类,陈香生属于“助我者”。
今年70多岁的陈香生,曾任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等职,与陈俊武共事近40年,实际上成为陈俊武的业务助手和“资深秘书”。陈香生说,陈院士“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替公司负责、替国家负责”的严谨负责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1995年,陈俊武编著出版了一本技术专著《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受到业界欢迎,后来再版多次。2018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筹办“中国催化史料馆”,要将《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作为史料入馆展出,无奈已经买不到了,只好向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和陈俊武本人求助。
陈香生从公司档案馆调出了这三套书,请陈俊武在扉页签字准备寄出时,陈俊武突然说:“需要缓两天再办……”
陈香生一头雾水。原来,1995年版本中有一个方程式引用有误。
第二天,陈俊武亲自制作了一个致歉并勘误说明,标注第1293页某个系数、某个转化因子应用有误……
接过“勘误说明”,陈香生惊住了:一位91岁的老人,生活上有些事情记不住了,需要他人提醒和照顾。但这些过去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数据,像刻录在他的大脑中一样,永远不忘、随时调用。
“这可能就是科学家的大脑!”陈香生感慨道,正是在陈俊武的那股拼劲、那份认真的影响和带动下,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从抚顺起步、在宜阳竹园沟积淀、在李屯基地壮大、在洛阳七里河跨越,到今天以专利商和承包商进军国际市场,成功实施的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油厂芳烃和石油深加工等项目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生在哪个国家不容选择,而热爱我们的祖国,却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美德。”这是91岁老院士念念不忘的初心:“作为中石化的一名成员,我要为行业作贡献,要为我所在的河南省洛阳市作贡献,也要为全国的科技进步作贡献!”(记者 孙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