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通知通告

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全新开馆

展厅空间显著提升,展陈方式更加丰富,全景呈现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的历史故事

来源:洛阳日报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30日

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外景 记者 刘冰 张怡熙

29日一早,金色的晨光与红色的外墙交相辉映,提升后的中共洛阳组纪念馆一派庄严肃穆景象。

在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在完成改造提升后,中共洛阳组纪念馆正式开馆,以崭新面貌迎来新的开端。这是洛阳着力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体现,也为我们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精神血脉提供了生动载体。

空间更大

建筑面积是原来的7倍多

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

在洛阳机务段厂区内,两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法式建筑比邻而立。这里,就是2001年开放的中国共产党引领洛阳解放和发展的起点——“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

市委历来高度重视党史研究和革命文物、红色教育基地保护利用工作。2020年,市委决定对该纪念馆进行改造提升,在保留原展览馆的基础上,打造一座集党史展览陈列、党建教育于一体的纪念性、历史类纪念馆。

从中共洛阳组纪念馆的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陈列布展,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谋划、督导推动。

如何确保建筑风格既庄严肃穆,又与时俱进?如何既能与原有展览馆保持一致,又能在内部布局上满足新时代展馆的功能要求?如何彰显红色教育基地特色,实现纪念性、传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融合?……我市有关部门对设计方案、建设方案等几易其稿。

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于今年1月全面开工。经过紧张施工,中共洛阳组纪念馆以崭新面貌完成提升、实现开放。

纪念馆的改造提升,意味着展陈空间、规模的显著变化。纪念馆占地面积从约6000平方米扩展到2.88万平方米,展陈建筑面积由448平方米扩展到3305平方米,规模居全省党史类纪念馆前列。

叙事更生动

见人见事讲述“初心始发”

“薪火传承、铸就辉煌”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历史陈列展,是整个纪念馆的重头戏。

该展览以游天洋、白眉珊、王福顺的革命斗争经历和中共洛阳组的成立为起点,以中国共产党在洛阳的百年历程为主线,展现了党领导洛阳人民,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担当时代重任、铸就河洛辉煌的光辉历程。

该展览共分四部分:黎明曙光、思想觉悟,工运怒涛、陇海风暴,初心起航、烛照前行,薪火相传、铸就辉煌,生动讲述了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的故事,以及在党的领导下洛阳取得的辉煌成就。

1920年3月,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成立。中共洛阳组创始人游天洋是成员之一。游天洋来到洛阳后,向陇海铁路工人广泛宣传革命道理,为开展工人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1年11月,比利时人狄孟欺压工人,“西厂挂牌事件”爆发。11月20日,陇海全路工人发表了《敬告全国各路同胞同业弟兄们恳乞救援》宣言书,震惊中外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在游天洋等人的努力下,大罢工取得了彻底胜利。

马克思主义与陇海铁路工人运动相结合,孕育诞生了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1921年12月,中共洛阳组成立,游天洋任组长,成员有白眉珊、王福顺。

从此,中原的第一缕红光在河洛大地点燃。随后,中共洛阳组将党的火种撒遍中原,党组织在中原大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今日之洛阳,我们党已经从当初的1个党小组3名党员,发展壮大到拥有1.5万多个党组织45万多名党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洛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置身陈列展,8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160余件展品、70余幅油画板面将大家的思绪带到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

形式更新颖

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中共洛阳组纪念馆,是河洛大地共产党人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也是洛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场所。

提升后开放的中共洛阳组纪念馆,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更宽敞、更厚重、更丰富、更具现代感的红色空间。

在这里,许多之前未曾展出的文物资料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数字化的展陈手段带来更“活”的观展体验,让参观者能更好地“触摸”“感知”那段历史。

漫步其中,以红色文化为主基调,整个展厅可谓“步步有景,步步有故事”。

在展厅内,李大钊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举行讨论活动的雕塑、进步青年在夜校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模拟场景、游天洋为铁路工人讲学和维护工人利益的油画、罗章龙见证3名党员在洛成立中共洛阳组的巨型雕塑……大量实景再现的展陈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史诗般展现了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给参观者带来沉浸其中的震撼和感悟。

宣誓大厅正中悬挂着巨幅党旗,两件浮雕作品分列两侧。站在这里,耳旁仿佛回响着革命先烈宣传马克思主义、维护工人利益的激昂演讲声,脑海中掠过中共洛阳组建立时的画面,心中充满河洛儿女书写波澜壮阔史诗的激情。在此重温入党誓词,字字铿锵,入脑入心。

如今,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外,新建成的“七一”广场已同步开放。参观者来到这里,沉浸在用科技和艺术手段“复刻”的红色场景中,红色力量直抵人心。

这里,是党员干部回望初心的“宣誓之地”、群众赓续精神血脉的公共空间,正成为洛阳的又一座红色地标。

本报记者 李东慧 孙小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