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调查研究

岁末走访慰问要有“度”

来源:洛阳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3日

  又是一年岁末时,许多地方正广泛开展走基层、送温暖和走访慰问、帮扶救助等活动。春节临近,通过一袋米、两桶油、三句体己话,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励。但与此同时,越是各级机关单位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和群众的高峰期,越要注意把握一定的度,让群众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温暖。

  要提高细节度。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章。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日常生活,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细节,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传递出的真情才最能让人铭记于心。然而在一些地方,有的领导干部大有“某某到此一游”的架势,走访一个贫困户就前呼后拥十余辆车,东西不多,动静不小;有的领导干部一听群众跟自己反映困难,就眼神游移、心不在焉地玩手机,甚至沿用平日里惯用的官样文章风格打起了“官腔”,以“有什么困难跟我说”开头,以“嗯”“哦”“我还有个会先走了”结尾;还有的碰碰群众结满老茧的指尖就赶紧缩回,一看群众端来的是杯沿结满茶垢的水杯,就摇手、皱眉……凡此种种,看似小事,殊不知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无所谓”,也在无意识地暗伤群众感情,与群众拉开了距离。走访慰问作为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了解基层、体察民情的有效方式,只有注重细节,才能真正走出“分量”,走出“质量”。要在岁末走访中注入更多的为民初心,少些送个礼、露个脸、合个影的形式主义,多些盘腿聊家常、掀锅盖问冷暖的暖心细节,既提供物质支持,更注重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积极回应群众利益诉求,在细节上作实工作,收获群众发自内心的点赞。

  要体现公正度。进行走访慰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对象识别出来,通过访穷问计,因户施策,真正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至于哪些人应该列入岁末走访对象的行列,各地有关部门也都制定了科学严谨、公正公平的标准。但在个别地方,简单粗暴地搞“有福同享、利益均沾”的工作方法仍然存在,走访慰问中发钱“排排坐,吃果果”、发物“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现象层出不穷,直接导致某些非贫困户温饱之余还在增膘,而有的贫困户雪中度日却炭火不足。如果说盆景式走访、形式主义走访是备受诟病的乱作为,那么搞“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式”走访则更应列入问责负面清单。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坚决摒除平均主义思维方式和做法,关闭人人共享的“大灶”,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工作方针,在做到具体分析、充分论证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及时享受到岁末的阳光雨露,使走访慰问工作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要把握精准度。走访慰问以“走”字为先,“走访谁”的问题一旦解决,“怎么走”的问题则更为迫切。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不少地方在开展走访慰问的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面对问题找不到症结,要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要马给驴、胡乱安排,要么不问具体实际和个体差异“一刀切”,无论走访慰问对象存在养老诉求、医疗诉求还是住房保障诉求,仍把“送钱送物”当成能快速致富的“万金油”,什么地方、什么人群都抹上一笔,使走访举措彻底沦为“便民秀”,群众的获得感也因此大打折扣。精准识别不同困难群体的现实需求并因需施策,极为考验社会治理水平。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撸起裤腿走下去,全面推敲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深入思考包括思想观念、地域差异、风俗民情等多种因素,走访慰问要带什么去走,不能光党委政府自己说了算,要多给群众发言权,在具体的走访过程中把困难群体的扶智与扶志结合起来,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江西省宁都县委组织部 王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