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乡村振兴

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三板斧”

来源:洛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3日

  12日一大早,驻村第一书记曾红林的归来,在伊川县鸦岭镇高沟村引起一阵沸腾。大家伙儿盼着他“回家”,也盼着他从省城带回来的“新精神”。

  “新精神”?没错。正月初七,节后上班第一天,曾红林受邀参加了省委书记王国生主持召开的驻村第一书记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省委书记王国生鼓励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乡亲的牵挂和关怀传递下去,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在和村干部交流时,曾红林说。

  “这是咱村的光荣,说明咱驻村第一书记带着大家干得不赖!”村干部俞俊国的插话,不是恭维,而是朝夕相处的“实打实”换来的“心连心”。

  2017年11月,市纪委监委青年干部曾红林从市纪委监委机关来到这个小山村。门不清、路不熟,人也找不到,干部各揣“小九九”,他的满腔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

  高沟村地处丘陵,干旱瘠薄。但凡有本事的人,都到外头闯了,待在家里的大多数,一年到头为生计犯愁。全村不到1000口人,将近一半顶着“贫困帽”。乡亲们穷,村里也是一个“烂摊子”,集体没有收入、捉襟见肘,往往“上级拨一分钱就办一分事”。

  一番深思之后,曾红林抡出了他的驻村“三板斧”——

  脱贫,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

  “第一书记不是要取代村干部单打独斗,而是要把散乱的班子‘拢’起来握指成拳。”去年年初,曾红林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三顾茅庐”选贤任能,将3位年富力强的老党员、带头人吸纳进来。干部队伍“换了血”,还刮起一场“头脑风暴”。村里先后组织7次外出学习考察,找标杆、鼓干劲,大伙儿积极性空前高涨。

  发展,关键是解决“路”的问题。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脱贫攻坚也不是。老乡看你行不行,关键是能不能带着大伙儿蹚出致富路,其他都是虚的。”为了搞活产业,曾红林费了一番周折。去年,村里建养殖基地时遇上一个土地流转的“钉子户”,干部们不知跑了多少趟,老乡“死活咬住不松口”。后来,老乡意外受伤,曾红林登门看望;庄稼丰收,他帮忙干活……最终,老乡打开心结,“心服口服”。

  如今,高沟村光伏扶贫基地、鑫川养殖基地、新大牧业养殖小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带富了群众,也一举扭转了村集体“财政赤字”局面。“猜猜集体收入有多少?40万元!”俞俊国快人快语,情绪激动。

  长效,必须要解决“管”的问题。老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过去,穷日子过惯了,一本“糊涂账”谁也不沾手。如今有了钱,大伙儿都盯着看,大手大脚、胡支乱花都将“后患无穷”。作为一位纪检监察干部,曾红林也着实捏了一把汗。

  “从去年开始,村里大会小会逢会必讲廉洁。”曾红林说。按照村里定下的规矩,每年集体收入三分之一用于群众普惠性福利,三分之一用于巩固提升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剩余三分之一留作集体经济发展备用金。各项支出由大家说了算,账目明细定期张榜“晒太阳”,真正把钱花到老百姓心坎上。

  “端午包粽子,中秋发月饼,重阳还有‘百叟宴’……这不,前两天刚演了三场大戏。”脱贫光荣户愈新干如数家珍。在大伙儿眼里,这个年轻人能耐大。曾红林却总说,干部当代表,组织是后盾,好日子离不开党的脱贫好政策,离不开单位的倾力扶持。

  曾红林说,选择了驻村,就是选择了吃苦、选择了收获。现在驻村有多拼,未来回忆就有多甜。小康路上,一定会把身住下、把心安下,努力在小乡村成就大事业!(记者 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