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时代楷模

一脉相承到百年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6日


一脉相承到百年


——追记“红色理论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郑德荣



 

 

  郑德荣生前始终保持着党史工作者应有的尊崇态度和学者的批判精神。资料图片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郑德荣还在医院的病床上和学生胡范坤修改论文。当时,郑德荣说话已很困难。资料图片

  人物小传:郑德荣,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被教育部追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6年1月份,郑德荣90岁时,恰逢从教65年,名流聚首,师徒兴会,郑老讲了近3个小时。他历数一生的经历,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求学到任教,从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从如何发现问题,到如何解决问题,极富感染力。台上老人津津乐道地讲,台下听众专心致志地听。“我今年90岁,再过5年,建党100年时,我与党一起过生日。”郑德荣最后说。

  2018年5月2日,直肠癌全身转移的郑德荣教授在病床上摘下氧气面罩,艰难地叮嘱,让学生继续修改他已入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5月3日凌晨,他安详辞世。

  信仰了60多年的共产主义,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这就是“红色理论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郑德荣的一生。

  郑老的世纪追求

  在老邻居眼中,郑德荣老先生与常人无异。没有校长的架子,天天早上都到南湖散步,见谁都要关心关心。他最喜欢小孙女,如果路上碰见哪位,都不忘夸一夸他的孙女漂亮有礼貌。

  平凡的郑老并非普通的模范人物,笃信马列主义让他走上了人生高峰。

  1926年1月份,郑德荣出生在吉林延吉龙井。解放战争时期,他与3位同学忍饥挨饿,靠着每人一把黄豆投奔解放区,并被安排到东北大学继续读书。

  在这所大学里,郑德荣师从著名文学家公木,那个穿黄大衣上课,平易近人的诗人。他也认识了西装革履的张如心教授。张如心早年留学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最早研究毛泽东思想,这样的名人信仰共产主义,对郑德荣震撼极大。1952年郑德荣毕业留校,做了一名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教员,“延安四老”之一的成仿吾当时是校长兼教研室主任,在世界观上彻底改变了郑德荣这个年轻人。郑德荣历经民族苦难,历尽艰辛,最终走上了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道路。东北大学的红色教育和高素质导师,成就了他的格局、品质和价值观。1953年,郑德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信仰的力量让27岁的郑德荣成为中共党史的研究者。当年在对中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研究中,他悟出:中国共产党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一步步走向成熟,最终夺取政权,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毛泽东思想。郑德荣10万字的讲义,后来成为他第一部著作的雏形。之后,便一发不可收。郑德荣一生撰写的学术著作和教材有50多部,高水平学术论文260多篇,奠定了中共党史的学科基础,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

  坚实的治学,让郑德荣在1978年成为副教授。1983年,凭学术成就和高尚的个人品格,他出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在1986年卸任副校长职务之后,他继续在党史专业耕耘,成立了第一个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郑老的孙女郑凯杰说,爷爷给她最深的印象是,活到老学到老。

  研究,永远立于潮头之上,不吃老本,自我超越。从80岁到90岁的10年间,是郑老又一个“学术黄金期”。他共承担了3项国家课题,出版了5部学术专著,发表了70多篇论文,仅2011年一年,就发表文章14篇。

  今年81岁的老邻居孙柏枫,从1961年起就是郑老在东北师大的同事。孙柏枫是东北师大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授,她对人体脉络的研究被郑老挖掘出来,他希望找到医学与马列的关系。“郑老师是有自己想法的人,他曾问我人体什么脉络最重要?后来我发现他问这个是要与他的研究对接。他说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孙柏枫说。

  2013年郑德荣得了癌症,但他始终非常乐观,始终没有间断研究工作。

  郑老的三子郑晓亮这样评价父亲,“他对马列主义的信仰此生从未动摇过”。郑晓亮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在我母亲送葬那天,他的学生在家陪他,他让学生给他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讨论问题。他说这样是对老伴最好的纪念”。

  “67年干一件事,平凡处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他76岁上讲台,90岁作报告。得了癌症后他说,‘我一上台就什么都忘了’。一生奉献和坚守是郑老精神的核。”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这样评价郑德荣。

  一生传马终不倦

  哲学上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作为高校教师,郑德荣在课堂上娓娓道来;作为校长,他在学科建设上高屋建瓴。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当作一种实践,作为事业和生命体现在教学、研究和行为的过程中。郑老去世后,中共党史著名学者逄先知、李君如、张启华等老先生如此评价郑德荣:“他的道德文章、行为思想高尚完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中共吉林省委作出向优秀共产党员郑德荣同志学习的通知》中这样表述:郑德荣一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忠诚信奉和坚定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忠诚于党,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典范。他一辈子的老朋友孙柏枫说他不愧于自己的名字,郑德荣,人正、大德,受人尊重。

  郑德荣学史出身,研究主流意识形态。“郑老做的是学术,没有贴政治化标签。他的研究与时俱进,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不失语不失声,体现着科学家精神。”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说,郑老有句名言: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学术研究与价值认知的高度统一。

  东北师大校长刘益春总结郑老的学术方法是强调史论结合,为学术立命。为人的魂就是信仰,他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命要有生命力,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讲的是活的马克思主义。

  教材是老师与学生间的纽带,郑老做的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编进教材变为教学,使之成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毛泽东思想概论》是上世纪90年代起全国高校公共课通用教材,《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高校通用党史教材,这两部教材都是郑老编写的,再版多次,发行量都突破了百万册。

  郑老传习马克思主义,不仅传知识,而且传信仰。程舒伟是郑老的博士生,从1998年起一直在郑老身边。程舒伟说他当年以历史系副主任的身份考取郑老的博士研究生时,郑老师还是要“考察考察”,看他的表现,防止把马列主义当敲门砖。

  孙金玉,东北师大化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学校“青马学会”成员,一个温婉可爱的小女生,在郑老师的影响下从化学系保研到思想政治教育念硕士。“这源于2016年的一个报告会,郑老师讲的是《中国道路纵横观》。郑老师老骥伏枥,保持热情,打动心灵,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期待二三十年后我也能像郑老那样,饱含深情讲出来,这是很幸福的事。”孙金玉说。

  有人说郑老跟形势太紧,但哲学大家高清海却对郑老高度评价,“对一个党史学者,必须与党的理论实践密切结合。郑老是最善于在实践中找题目,做课题的人。”一次上课,郑老该讲新民主主义论,但那天正赶上三峡大坝合龙直播,郑老说今天这堂课就是收看电视直播。研究课题,必须关注国家发展,民族命运。

  生命与信仰融一体

  郑德荣保持着党史工作者应有的尊崇态度,也保持着学者的批判精神,对党内的“四风问题”他忧心忡忡,对自己则严格要求。郑老当副校长那会儿,儿媳凭自己的能力考到东北师大财务处工作,他听说后坚决不让去。之后,他找儿媳谈话说,你工作的事,我心存内疚,但是我在领导岗位上,难免让人感觉是以权谋私,希望你理解,在组织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必须考虑大局。

  郑老是严父。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儿子都从事党史研究工作。郑老爱学生,就像郑老二女儿说的,他对待学生比对待子女要好。

  郑老更是诲人不倦。2016年12月份,已是90高龄的郑老到吉林省社科学会年会上作报告——《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玉新回忆郑老讲课的情景时说,“郑老那天提前1个小时就到了会场,他讲课声如洪钟,说理透彻,立意深远,是真学真用,是党史工作者的榜样”。

  2018年4月5日凌晨3点左右,郑老对儿子说出最后一句完整的话:“告诉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忘初心。”

  胡海波是被郑老称为朋友的东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他说,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用“本体论”理论寻找物质世界存在的依据。西方本体论讲的是个人生命有限,郑老把个人信仰与中国共产党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命运与党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命与之一体,从此有了永恒,有了无限,这种力量的人格化,就解释了为什么他总是精力充沛,动力十足。

  郑老在从教65年座谈会演讲时表示,要与党一起过百岁生日,对党的无限忠诚与信仰,是他用半个多世纪悟出的精神财富,并深化到灵魂中。那次讲话让胡海波教授醍醐灌顶,多年没有理解郑老,从这一刻领悟了。在之后与郑老的一次谈话中,郑老颔首,“你理解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