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组织工作

各地党组织集结力量加强心理疏导 织起温暖的“心理防疫”网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4日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人文关怀,组织开展心理疏导。这对于更加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深入落实科学防治要求,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连日来,各地党组织组织专业人士、党员干部志愿者组建心理疏导服务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为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居家群众等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筑牢抗疫的心理防线。

线上线下同疏导

  连日来,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各级党组织立足部门职责,把疫情期间心理疏导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积极组建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为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和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暖人心、强决心、增信心。

  线上指导,提供暖心服务。在抗击疫情期间,该区卫计行业党工委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为广大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教育系统党工委的引导下,该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建立了“抗击疫情心理关爱志愿服务”微信群,邀请12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志愿辅导;该区各学校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形式开展网络心理辅导。镇、街道党组织开设社区心理疏导站,通过发布短视频、建立微信群、电话受理、短信回复等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心理问题。

  现场疏导,坚定必胜决心。为缓解防控期间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理压力,该区卫计行业党工委开展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引导开设区中心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为基层防护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于部分居家隔离人员和社区居民,实行“3+1”管控机制,在进行全程管理、全程服务、全程保障的基础上,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定时随访、跑腿代办、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常作息、合理宣泄,积极应对疫情、乐观面对生活。

  科学引导,增强防控信心。为缓解疫情给居民带来的焦虑、烦躁、憋闷情绪,该区通过“乌达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抗“疫”心理辅导》,利用政府网站、乌达电视台等新媒体发布平台发布信息、公益广告,各街道、社区党组织充分利用社区广播、流动小喇叭每天无间断播报防疫信息、防疫知识及注意事项,引领群众增强防控信心。

“巧嘴阿姨”齐上阵

  “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我感觉压力大、经常失眠。”辽宁抚顺市望花区油三社区一位社区工作者向服务站志愿者丁阿姨倾诉。丁阿姨说:“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孩子一样,很心疼你们。可是你想想呀,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党的正确领导,有我们党员志愿者、有上级下派的干部支援,有居民不出门为战疫作贡献,我们会很快战胜疫情的!”疫情发生以来,该社区依托社区党建品牌“巧嘴阿姨工作室”,升级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线上志愿服务,为防疫工作助力。

  近期,由于国外疫情严重,有很多人员回国,该社区也有一位居民从韩国返抚。心理服务站的郑阿姨得知后,主动与社区书记说:“我以前服务过抗击非典,我深知被隔离人员心理压力有多大,他的思想工作我来做!”她承担了与该居民的线上心理沟通服务,在她的努力下,该名居家隔离人员渐渐卸下了“心理包袱”。

  为了让居家观察人员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社区书记还与他们加了微信,用暖心的话语安抚居家隔离人员的紧张情绪,架设起了一座心理防疫“空中疏导桥”。

  疫情期间,该社区的心理服务站通过线上服务、咨询热线等多种形式,心理咨询志愿者全天候免费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社区不仅开展心理疏导,还开启了线上互动活动,倡议大家跳舞、晒美食、分享图书等,引导“宅家”居民丰富生活,缓解心理压力。“我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在家里待久了总想发脾气,还好有社区带着我们搞线上活动,我们全家都参与做美食晒图片,还学会好几个菜,心情好多了。”社区居民李大姐说。

志愿者变身“话疗大夫”

  “您好!我是心理援助志愿者,很高兴为您提供服务。”“喂,您好!我的体温总是在37℃徘徊,虽然医生排除了感染肺炎,但我一静下来就会想着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担心,害怕,睡不着……怎么办?”这是来自江西分宜县心理援助热线电话的一段对话,心理咨询志愿者正在对求助者进行心理疏导。自2月3日以来,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疫情防控中,针对部分群众因不了解疫情而出现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分宜县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迅速组建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县教体系统11名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校长、一线教师、机关干部主动请战。为确保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开展,该县组织志愿者参加了专业培训,听取了国内知名心理学家讲授的《疫情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疫情热线怎么接听》等一系列专业课程,提升疫情中的心理干预和疏导能力。及时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每天安排1名志愿者上午9∶00到晚上20∶00,在线接听群众来电咨询,用专业知识为求助者进行心理疏导。除在线“接诊”外,志愿者们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等方式,向师生、医务人员、社会大众普及《一线医护人员自创心理调适方法》等心理知识,引导广大市民掌握心态自我调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