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状态新观察】人才沉下去 发展强起来
福建宁德市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推动优秀干部向一线聚集
人才沉下去 发展强起来
编者按: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一些地方村级组织不强、产业薄弱等情况,福建省宁德市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选派一批既有浓厚乡土情怀、又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打硬仗、攻难题。截至目前,宁德已先后选派6批544名指导员到村服务,基本实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薄弱村、金牌旅游村等全覆盖。
炭火明灭,炉上水壶咕嘟嘟作响,雾气缭绕间,馥郁醇厚的茶香弥漫整个房间。一杯清茶入喉,章伯专指着村里的规划图,娓娓道来。
发展亲子游、打造研学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从福建省宁德市侨联来到柘荣县楮坪乡湖头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3年多来,章伯专一头扎进村里,一心谋划发展,同时见证了湖头村的变化。
像章伯专这样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宁德还有很多。4年前,为了解决一些地方村级组织力量不足、能力不强、产业薄弱、治理水平不高、乡村振兴后劲不足等难题,宁德市紧扣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破解人才紧缺难题,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选派一批既有浓厚乡土情怀、又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打硬仗、攻难题。
“这一举措既盘活了人才资源,又激发了干部干事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宁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宁德已先后选派6批544名指导员到村服务,基本实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薄弱村、金牌旅游村等全覆盖。此外,宁德还探索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改变传统引才思维定式,打破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有针对性地选聘具备相关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闯新路——
“乡村振兴一定要因地制宜,既管当下也利长远”
沿着盘旋的观景步道拾级而上,闪过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只听得几声清越的鸡鸣,散落在山坳里的湖头村渐渐现于眼前。驻足眺望,层层叠叠的茶园、古色古香的民居和连绵起伏的群山相映成趣。
喜鹊山亲子乐园内,三五成群的游客正悠闲地体验着彩虹滑道、茶园卡丁车、碰碰船等娱乐项目,拍照打卡、观景放松,不时传来欢声笑语。“靠着发展农旅休闲产业,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53万元。”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章伯专颇有成就感。
但回想起在湖头村的3年多时间,章伯专又难言轻松。
2019年,章伯专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来到湖头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在机关工作多年,章伯专一直有颗乡土心。刚到湖头村时,难题接踵而至:发展农产品种植,缺地;搞旅游,没特色景点;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村子没人气没人才。
“来当指导员,就得真为村子的发展想出路。”当过兵的章伯专有股韧劲儿,那段时间,他一边到周边地区调研“取经”,一边利用早年工作积累的资源四处“求教”。在他看来,“不能跟风上项目,不能盲目学经验,乡村振兴一定要因地制宜,既管当下也利长远。”
章伯专给出的答案是发展亲子游。湖头村山多林密,生态环境优良,乡村旅游底子好。同时,距离县城近、交通便利,十里八乡也没有同类旅游项目。
选定目标,说干就干。
整修老旧房屋、粉刷民居外立面、装扮公共空间,村容村貌为之一新。“过去,连村党群服务中心外墙都残破不堪,现在漫步村里,一步一景。”湖头村党支部书记江小平说,宽敞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房前屋后花草点缀,生活其间身心舒适。
紧接着,章伯专找来规划专家,为湖头村量身打造了一套亲子游基地建设方案:山谷之间架起玻璃栈道,山林内拓展丛林穿越,茶园里跑跑卡丁车……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旅游体验项目从纸上落地。“那段时间,为了项目早日建成,章伯专一头扎进村里,没日没夜地盯进度、解难题。”楮坪乡政府干部吴陈玉说,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对这位指导员由衷地佩服。
2022年,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建成了亲子游乐园,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村民们有的入股、有的务工,尝到了乡村旅游的甜头。90后村民江世杰原来长年在上海务工,父母在家靠种茶为生。2022年春节,章伯专趁着江世杰回乡过节的空隙,专程上门劝说。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江世杰动了心,最终他选择回村加入合作社。
“乡村振兴少不了年轻人的加入,我打好基础,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盯着眼前事,章伯专心里已经有了长远的打算。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休闲民宿区……一项项新规划已排上日程。
解难题——
“干点务实的事,心里很有成就感”
“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筛分整形……”谈起红茶制作工艺,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冯坚如数家珍。懂技术、会销售,驻村两年多,他已成为小有名气的“茶专家”,带着村民们在一缕茶香里做起了大文章。
四周群山环绕,村前一水襟带,湿润温和的气候为坦洋村种植茶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著名的茶乡。100多年前,坦洋工夫茶制作成功。借着国际茶贸商潮,坦洋人把茶叶生意做到了海外。“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透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一首民谣见证了坦洋村当年的繁华。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因茶而兴的坦洋却没有因茶而富、因茶而强。如何让一片叶子带动一项产业,村里人期盼,冯坚也着急。
干过农活、当过厂长、搞过技术,来到坦洋之前,冯坚是宁德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干劲足、肯吃苦、脑子灵活,在村民的印象里,无论何时,身材瘦削的冯坚总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讲起话来声音响亮。
走村入户做调研、访民情,冯坚很快确定了方向。茶园品种单一、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够强,导致茶农茶企收入不高,问题的根源还是村党组织没有很好地把各方资源力量整合起来。“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福安市委组织部干部缪晓春一语中的。
为了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冯坚从规范组织生活、建强班子队伍抓起。利用村里的党建资源,建起振兴之路主题展馆;选强配好村两委班子,强化目标管理和任务分工,让村干部更有方向、更有动力。一有时间,冯坚还会到老乡家里来一次“指导员夜话”。拉一条板凳,泡一杯清茶,聊聊家常、问问需求。渐渐地,遇到难题、矛盾纠纷,老乡们都会主动来找村干部。
聚人心,还得解难题。茶产业大而不强,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冯坚摸准了病根,可改进工艺、培训技能、投资建厂、拓宽销路,件件都要花钱。捉襟见肘的村集体经济,无力承担。引资,成了冯坚和村民们共同的期盼。
长期在机关工作,冯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懂政策、善于寻找资源。上面有啥政策、省里有啥项目,凡是和村里发展相关的,冯坚都全力争取。“乡村振兴指导员就是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利用自身优势跑项目、找资金、要政策、谋发展。”福安市委书记周祥祺说。
经过多方努力,计划中的发展项目一个个落了地:补助17万元新修茶山机耕路5条,方便村民进山采茶;筹资500万元改造装修村里的闲置小学,打造茶叶技术综合培训中心,用于培训新型茶农;投资约300万元建成村集体茶厂,扩大生产规模;注册“情意坦洋”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发展电商直播,拓宽茶叶销路……
“干点务实的事,心里很有成就感。”闲不下来的冯坚总想着为村里干更多事。反映坦洋工夫茶文化的电视连续剧正在筹备,冯坚又忙前忙后,“希望把村里的茶文化传播出去,让‘茶文章’越做越大。”
谋发展——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着百姓一起干”
上午开完动员培训会,下午就着手调研村情,回想起两年前申请驻村时的场景,周宁县玛坑乡芹太坵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张毅仍历历在目。
为何这般着急?“时间紧,任务重,身上的担子不轻呐。”张毅说,当时离退休不到两年,而芹太坵村要解决的问题着实不少。
芹太坵村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户籍人口500余人,常住村民却不足百人;山林茂密,水田旱地分散。缺人、缺地、缺产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望着村里的撂荒地、已成危房的红军后方医院遗址,张毅若有所思:发展新产业不太现实,但盘活已有资源、挖掘特色产业,芹太坵村仍大有可为。
张毅原来在宁德市医保局工作,对中药产业颇有研究,他认为芹太坵村的自然环境很适合种植中药材。他看到村里有一块抛荒20多年的土地,就打起了荒地的主意。2022年,张毅带着村干部垦复荒地,引进外地优质中药材品种和种植技术,种植白芍、黄精、玄参、天冬、菊花等中药材,套种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建立芹太坵乡村振兴产业园。
与此同时,张毅又在村里推进红色文旅产业基础建设,修复红军后方医院遗址,新建红军后方医院展陈馆及配套项目。“以后,可以联系一些党政机关来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也能争取联建帮扶。”张毅计划得很详细。
按照要求,乡村振兴指导员每月在村工作不少于16天,张毅几乎整月都泡在村里。“整治人居环境、化解矛盾纠纷,发展产业之余,别的工作也没落下。”芹太坵村党支部书记叶石松说。
2022年,周宁县推行下派人才跨乡跨村服务,张毅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帮助纯池镇桃坑村。“整合人才资源,把单兵作战变为协同合作,乡村振兴才能路子更宽。”周宁县委书记袁华军介绍,在桃坑村,张毅复垦旧茶园发展林下经济、规划古村落开发建设、回引人才,依旧时刻不得闲。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着百姓一起干。把余热洒在故土,倍感光荣。”在个人总结里,张毅这样写下自己的驻村心得。在他看来,乡村振兴指导员要把自己当成乡村的一员,既要做好所在单位和挂钩村之间的桥梁纽带,同时也要用活自身资源,积极为所在村争取项目和资金。
审核:李贤 编辑:程海军 朱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