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连魂——我们的连长“杨根思”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激昂的英雄宣言,刺破军营的黎明。
5月23日,许昌“杨根思连”营区,老连长杨根思的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晨光勾勒着他坚毅的轮廓,身披战袍,怒目圆睁,跃姿英武……
74年前,长津湖战役小高岭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杨根思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历史的烟云,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散;精神的丰碑,在岁月流淌中熠熠生辉。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历经300余次战役战斗,始终把“三个不相信”铁血连魂书写在强军征程上。
行走在“杨根思连”营区,历史与现实交汇,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绵延。宿舍里,老连长的床铺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印着红手印的“告别信”陈列在橱窗,讲述着战士们奔赴重大任务时的义无反顾。新时代“杨根思”们,训练虽苦脸上却洋溢着阳光和无畏,摊开双手满是持枪磨出的老茧,喊出“三个不相信”时气势逼人。他们正用青春的肩膀扛起无往不胜的战旗,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小高岭”。
5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杨根思连”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英雄杨根思,从未远去。
激战——向死而生 视死如归
那是1950年的冬天,冰雪笼罩着朝鲜的山川大地,气温逼近零下40摄氏度,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在这天寒地冻中打响。
1071.1高地,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是敌军逃窜的必经关卡。28岁的连长杨根思主动请缨,扼守关卡。
是夜,战士们蹲在用冰雪垒砌的工事里,脚和鞋袜早已冻在一起。黎明时分,密集的炮弹如雨点般落下,转眼间工事毁了,山石红了。
武装到牙齿的敌军蜂拥而至,阵地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杨根思和战友顽强抗击,接连击退了敌方8次进攻。
又一股敌人逼近,而此时的杨根思已耗尽最后一枚子弹。这位浑身是胆的英雄,抱起炸药包,拉着导火索,直奔敌群而去,一瞬间地动山摇。
松树被烧焦了,凝固汽油弹把阵地烧黑了,石头被炸成了粉末,英雄已和大地融为一体……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革命战士面前,我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杨根思在战场上留下的“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已融入一代代“杨根思连”官兵的血脉之中。
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的历史展板、一面面荣誉战旗高悬,电子屏幕循环播放着枪林弹雨下的生死考验……走进“杨根思连”“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教育中心,气氛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一件残留着斑驳血迹的防弹衣静静躺在展柜中,接受大家的瞻仰,它的主人是“杨根思连”赴南苏丹维和的烈士李磊。
2016年7月8日,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爆发激烈交火,中国维和步兵营第一时间进入一级战备。这天,李磊刚满22岁,他发了条朋友圈,镜头前是一顶UN蓝盔,天空中正好有两架飞机掠过,配文:“所有战友平平安安”。
7月10日晚10时39分,维和部队105号步战车被一枚火箭弹击中,并在车内爆炸起火,车内战斗员不同程度受伤。姚道祥被弹片击中右腿、右手失去知觉;陈英左手和左小腿被炸伤,小腿上的伤口足足可以探进去小半个拳头……而李磊则伤了头部,伤势最重。
“我以为李磊能挺过去的,可救护车往急救点刚走了一半路,他突然攥住我的手说:‘田班长,我这一辈子就交给党了。’说完就没了呼吸……”时任“杨根思连”副班长田飞衡抹着泪水回忆。
在入党申请书中,李磊这样写道:“假如有一天我走了,都是我自己所选择的,我自己无悔。”他在2015年制作的剪报本上,留有一句话:“国际维和——我的梦想”。
和李磊一起登上步战车的,还有1983年出生的杨树朋。他是“杨根思连”当时年纪最大的兵,很快就要退伍。那天,连队并没有安排他执勤,是他再三请缨走上了最危险的16号哨位。曾连续4次全程参加南苏丹武装长巡、一天内9次深入难民营制止械斗,这位硬汉把生命留在了维和前线。
就在李磊、杨树朋牺牲两个小时后,战事再次升级。“杨根思连”奉命挑选8名勇士,在第一道防线担负反坦克阻击任务。这是一次极可能有去无回的战斗,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向逝去的战友告别,擦干眼泪、封好遗书、请领启封弹药、检查携行物资、披挂装具……大家迅疾完成各项准备,毅然走出营门,投入茫茫夜色。
“我们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战友们有个约定:如果谁牺牲了,他的父母就是我们大家的父母!”参加此次战斗的“杨根思连”班长林思琦忆起当时的情形,仍心潮起伏。
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他们像钉子一样钉在战位上。在中国维和军人的严防死守下,武装分子没有妄进一步。
在“杨根思连”,胜利比生命更重要。“无论是比武场、演训场,还是真正上了战场,我们‘杨根思连’官兵向来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夺得胜利,要么倒向冲锋的方向!”“杨根思连”干部仇安神情坚毅。
忠诚——铁血连魂 一脉相承
“杨根思连”所在合成旅旅史馆中,珍藏着一张“党员证”,上面清晰印着:服从党纪、牺牲个人、执行党的一切决议……1945年11月,杨根思在“党员证”上郑重签下名字。
1922年冬,杨根思出生在江苏泰兴五官乡一个贫苦家庭。22岁,他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多次表达入党的强烈心愿,最终通过了组织考察。
杨根思文化程度不高,他将写入党志愿书这件大事拜托给了班长吴春林。班长一笔一画写道:跟毛主席,跟共产党革命到底,上刀山,下火海,不变心……写完后读了一遍,问他还有什么要对党讲?杨根思想了又想,激动地说:“班长,再替我加上一句:我这一辈子都给党了!”
大树的长势,取决于根脉扎在哪片土壤、枝叶朝向哪个方向。“老连长的‘三个不相信’正是基于对党的忠诚信仰。”“杨根思连”连队干部王玉恒说。
入党后的杨根思孜孜不倦地学习革命道理,不断将理想信念深植灵魂。现在的“杨根思连”,更加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从连队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又到了“杨根思连”野外驻训时节。出发前,官兵们全副武装、列队整齐,来到杨根思雕塑前,与老连长告别。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出征仪式上,战士们齐声高喊“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额头渗出汗珠,目光犀利。
站在队伍中间,卫国戍边烈士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了2022年12月下连那天,同一个地点,他以新兵身份向“老连长”报告:“我叫肖荣基,我是‘杨根思连’第6986名战士……”在铿锵有力的誓言中,18岁的肖荣基热泪盈眶。
肖荣基说,在“杨根思连”,他经历了许多与老连长有关的“第一次”:第一次读《特级英雄杨根思》,第一次唱《我们的连长杨根思》,第一次与老连长雕像合影……
“在这里,我总觉得我哥就在身边。因为很多老兵跟他一样,训练很拼命,有啥任务抢着出列。”他说,“老连长是‘人在阵地在’,哥哥是‘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他们都是保家卫国,我也要当个把祖国母亲护在身后的好兵……”
战士郭孟祺是某大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霸,他参军入伍后踌躇满志,谁料在一次战术对抗赛中完败。看到同下连队的战友都赢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独自来到杨根思雕塑前,围着“老连长”走了一圈又一圈,一遍遍默念“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
从那天起,他把自己“钉”在了训练场。手榴弹投远,每天加练1小时,甩得胳膊都抬不起来,手抖得拿不起筷子;跪姿瞄准,扛着20斤重的反坦克火箭筒反复练,半天下来汗流浃背、两腿发麻;步枪分解结合,随身携带创可贴,手指划出了口子就贴上一道,被队友调侃练出了“古筝手”。日复一日刻苦训练,昔日的“文弱书生”淬炼成“根思尖兵”。
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将不相信变成向前进。“‘三个不相信’铁血连魂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郭孟祺说。
荒郊野外,临时拉动,连续十余个小时行军,战士们只啃了几口干粮、几乎没合眼,空中转运刚一落地,又向25公里外的作战区域奔袭,水喝干了、脚磨破了、衣服湿透了,15公斤重的弹药箱将肩窝和胸口勒出了血印子……这时,队伍里不知谁吼出了“三个不相信”,一声、两声、三声,声入云霄,大家胸口的那团火燃得更旺。
时代在变,精神不变。党和人民所需始终是“杨根思连”使命任务所系,“三个不相信”铁血连魂已融入血脉,化为本能。
实兵对抗中,战士虞山跳出掩体冲过火力封锁区,上演“舍身和敌拼命”的壮举;抗洪抢险任务重,连队党员突击队从晚8时奋战到次日凌晨2时许;国庆70周年阅兵式,班长付东旭代表连队参加,顶着太阳练军姿,一站就是4小时,作为第一排面基准兵,高擎战旗接受检阅……
“只要是党交给的任务,‘杨根思连’的兵不讲条件、不折不扣地完成。再重的担子,没有一个叫累的;再多的困难,没有一个打怵的;再大的危险,没有一个后退的……”王玉恒说。
淬炼——向战而行 锻造尖兵
翻开“杨根思连”《功模档案》,一段杨根思的话语,洋溢着乐观自信和英雄气概:“我这人性直,不说漂亮话,埋头苦干。叫我好好学习,我就干!选我当爆破队长,我也不推。我又研究炸药,当燃烧弹使用,要它亮几分钟,就亮几分钟……”
他还说:“不怕困难九十九,只要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意志就不怕困难。”
“入伍前,杨根思是个放牛娃,入伍来到新四军开始学认字、学爆破、学指挥,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闻名全军的爆破大王、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靠的就是不服气的劲头。”一位“杨根思连”所在旅领导说,在战火中成长的英雄,打仗需要啥,克服一切困难都要学会、练会。
一切为打赢!70多年前的老连长如此,今天的“杨根思连”亦如此。
时刻做好今夜就开战的准备——
每天熄灯前,战士们都把水壶中的水换成新的,测试防毒面具的气密性,整理战场急救包,将作战靴头朝外摆在床尾……大家想得最多的是“假如战争立马打响会怎样”,最担心的是战场敌情研究不够、作战方案还有疏漏。
“平时准备得细一些,战时胜算就多一分。”仇安说,连队抓战备唯一的标准就是实战需要,遇到断电、缺水、少粮,都要备上一手。连队驾驶员和技师出车前每个螺丝、按钮都要检查一遍,回来不管多累,都会首先保养好车辆,随时“满格”、随时冲锋。
把“优秀标准”当合格来练兵——
一入“杨根思连”,大家都会自觉用别人的优点来要求自己。在风吹日晒中练意志作风,在恶劣环境里练野外生存;射击不光练正面即停即打,还要练倒射、侧射;分队战术对抗常“自讨苦吃”,断通联、放毒烟、打冷枪,还专门邀请兄弟连队的高手来过招……
近年来,“杨根思连”先后创造“单杠卷身上”课目300余个等全旅纪录。他们说:“创纪录的是我们,将来破纪录的也只能是我们!”
瞄准现代战争锤炼制胜铁拳——
随着人民军队强军实践的深入,武器装备迭代加快,新质战斗力生成倒逼“杨根思连”从传统步兵向合成步兵转变。“现代战争是什么样子?”“未来的仗该怎么打?”战士们人人为打赢动脑筋、想点子,还琢磨出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围绕加强战场警戒,设计绊发式蜂鸣震动报警器;着眼夜间安全行车,革新五色信号指示灯;节约校枪时间,研制枪镜一体固定装具。
2022年夏日的一个凌晨,“杨根思连”接到全员全装紧急出动命令。刚抵达目标地域,数辆“敌”装甲迎面而来。“杨根思连”迅速组织反击,装载登船、快速机动、实弹突击……六类轻武器和火炮射击全部命中。“不愧是‘杨根思连’!火炮像长了眼睛一样精准击中目标!”演习结束,上级导调组评价。
“全时能战、随时待战,不是为了把战争拉到身边,而是为了把胜战刻进脑海。”“杨根思连”干部米泰宇说,部队转型就像在赛跑,稍不努力就可能会慢敌一分,战场上就要用鲜血和生命去偿还。
打造精兵劲旅,连队扛着战旗闯塞北、战海滨、出国门。第一次空中转场机动,“铁脚板”踩上了“风火轮”;第一次参加大规模联演,看得见的空天打击,看不见的网电对抗,让地面攻防行动如虎添翼……一个个“第一次”,让“杨根思连”凤凰涅槃。
血性——不惧困难 战斗到底
1946年10月,齐鲁大地战云密布,解放战争鲁南战役郭里集战斗打响。
在敌前沿阵地地堡前,呼啸的子弹交织成一张火力网,挡住了后续部队的进攻道路。作为爆破手,杨根思抱着拉雷两次冲向碉堡,却没能爆破。班长劝他不要再冒险,杨根思却坚定地说:“班长,我再去炸,再炸不开,你枪毙我!”说完,他再次冲进枪林弹雨,只听一声巨响,碉堡被摧毁了,郭里集迅速被攻破。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军队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凝聚成“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激荡在“杨根思连”一代代官兵血脉中,熔铸成无往不胜的精神利刃。
在“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教育中心,一面战旗格外醒目,上书“主攻楷模”四个字。历经战火的“杨根思连”一向敢当尖刀、擅打硬仗恶仗,留下如此美名。
2022年盛夏,“杨根思连”参加全旅实兵演习,并再次受命担任“尖刀连”任务。临行前,全体官兵人人写下请战书、告别信。
“爸爸没办法给你一个完整的童年,但更希望给你一个统一的国、安宁的家。”
“我时刻准备着成为你们心中的英雄。”
“当年,你们用生命换来了70多年的和平,今天,我们愿舍身再为祖国打出百年盛世!”
…………
一封封触动人心的告别信,有的写给妻儿,有的写给父母,有的写给老连长杨根思,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战斗的渴望,和老连长当年的选择一样无怨无悔。
走进连队宿舍,床铺干净整洁,每个床头都张贴着人生格言、军旅诺言、战斗誓言、临战别言“四言壮志”标签。
“誓死捍卫祖国领土”“战斗中总有人牺牲,是我也不怕”……一条条临战别言,正是“杨根思连”随时准备奔赴疆场的血性和担当。
王玉恒说,正是凭着这种信念,我们平时在训练场上练得比别人更狠,战场上拼得比别人更凶。
“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气魄,让“杨根思连”的兵在演武竞赛场上过关斩将。
2016年8月,陆亚东代表“杨根思连”出国参加国际“炮兵能手”竞赛,同来自5个国家的10个参赛队展开激烈角逐。
主办方临时改变比赛装备,一支外军代表队备赛时操作不当,火炮炸膛。
陆亚东不信这个邪,“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就算不吃不睡,也要把火炮玩转。”他全身心投入训练,铆在训练场与新装备反复“磨合”,硬是把火炮操作时间由4分钟缩短到45秒,决赛4发全中,被评为“最佳火箭筒手”。
“杨根思连”都是铁打的战士。
合成旅教导队举行集训,第一次摸底考试,战士赵亮在100多人中拿了第10名。这个看似“不错”的成绩,他却难以接受。
为提高短板“爬低姿”项目成绩,赵亮拖着轮胎爬、拴着弹力带爬,胳膊血痂一次次磨破。体能上来了,又练技巧,最终,他拿下“爬低姿”单项全旅第三名、课目总成绩全旅第一名。
2019年,合成旅组织狙击手集训,战士陆肖肖和全旅侦察兵同台竞技。野外据枪训练时,一只毒虫咬伤了他的右脸,化成脓包。军医建议他休息一周,他说啥都不肯,枪托又磨破脓包,脓血流得满脸都是。
“老连长死都不怕,这点伤算什么!”靠着这股拼劲儿,他结业考核全旅第二名,成为全旅唯一入选集团军侦察尖子集训队的步兵连队战士。
无论面对强大对手还是重大灾难,“杨根思连”都永不屈服和退缩,他们把任务和困难当作“磨刀石”,只为“刀刃更锋利”。
“就是爬,也要爬到需要救援的群众面前!”2008年,汶川大地震,道路通信断绝,“杨根思连”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仅9个小时就赶到灾区展开救援。
连队奉命抢修一座铁索桥,这是村子通往镇上的唯一通道,地震震坏了桥面,只剩下几根铁索,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这时,一群小学生正准备过河回家。“一定让孩子们安全过河。”战士们就一个挨着一个趴在铁索上,搭起一座“人桥”,让孩子们踏着自己的后背走过去。
2021年夏,河南洪水肆虐。“杨根思连”两天转战三地抗洪救灾,有的休假中主动请战,几经辗转赶到任务区;有的身上有老伤,仍扛着沙袋往前冲;有的累得几近虚脱,补充点盐水接着干……战士们脚泡肿了、肩磨破了,无一人喊累、无一人叫苦,连续奋战10余个昼夜,圆满完成抗洪抢险救灾任务。网友纷纷点赞留言:“真不愧是英雄部队的兵,个个都是铁打的汉子!”
凭借敢打敢拼、舍生忘死的血性胆魄,近年来,“杨根思连”先后夺得“演习先进连”“新时代强军先锋单位”等数十项荣誉。
传承——接续奋斗 再建新功
江苏泰兴长江湾畔,一棵1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枝繁叶茂。
在这棵树下,杨根思加入新四军,踏上保家卫国的征途。而今,杨根思的家乡已被命名为“根思乡”,这里的人们,传颂着英雄的故事,追随着英雄的脚步。
在“杨根思连”演训场上,一身戎装的叶兴泰脸黑了、手糙了,多了几分英武之气。他来自泰兴,去年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成为“杨根思连”的战士。
“我将沿着老连长的脚步走下去,将‘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叫得更响。”叶兴泰神情坚定。
和叶兴泰一样,一批批热血青年在英雄的感召下,穿上军装、走进军营,以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精神不断砥砺奋进、续写荣光。
“一朝根思人、一生根思魂。”一茬茬“杨根思连”的退役老兵,人虽离开连队,心仍想着战位。
山东菏泽、湖南韶山、河南漯河……2021年夏,“杨根思连”的退役老兵从四面八方赶到郑州参加抗洪救灾。
菏泽籍老兵董飞从网上看到老部队救灾的新闻,第一时间联系了几名老战友,带着矿泉水、面包等物资赶到救灾一线;老兵席亚军跟随公司抢险保供电突击队从江苏来到郑州,一来就向老连队报到……他们成为抢险救灾队伍中没有穿军装的“战士”。
“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深深融入许昌这座城市,在机关、在企业、在街头,随处可见英雄的印记。
在杨根思小学,一座高大的杨根思雕像矗立在校园,这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小学,将红色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以杨根思命名的双拥社区、民兵应急连和学校等,成为传承弘扬杨根思精神的重要阵地。
如今,“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已成为各行各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中铁装备瞄准隧道掘进技术与装备行业核心技术,研发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等产品,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河南省农科院玉米育种专家曹丽茹和团队提取上万份DNA材料,筛选培育出多个抗旱玉米良种,为国家粮食安全植入“科技芯”;临颍县公安局驻皇帝庙乡大袁村民警陈晓磐走村串户,硬是将一个治安“老大难”村变成“河南省十佳民主法治村”。
“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说到我心里去了。”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前,航天员蔡旭哲在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中一次次挑战极限,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
…………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跨越时空,在新时代历久弥新,激励着亿万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初夏,夜幕降临,“杨根思连”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训练。
“杨根思!”
“到!”“到!”“到!”
这特别的晚点名,是对英雄的无限尊崇和告慰。
我们都是“杨根思”……
审核:杜国胜 编辑:程海军 朱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