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西柏坡“机训班”的秘密往事
西柏坡,位于河北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在太行山深处拐了个弯,就有了这个静谧的小山村。70多年前,西柏坡随着中共中央的进驻,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此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这片土地也是我党一段机要保密工作历史的见证者。1947年至1948年,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工委”),受中央机要处委托,在西柏坡举办了一期机要工作训练班(以下简称“机训班”),为我党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和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校”办起机训班
时光进入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机要工作愈发繁忙起来。中共中央迁驻西柏坡后,中央军委领导人的土坯屋常常彻夜灯火通明,值班室电话铃频频、电键声连连。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央机要处急需培养机要干部,充实机要译电通讯力量。当年7月,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后,对外称“工校”(或“工人劳动大学”),刘少奇任“校长”,化名胡服;朱德任“校董”。尚在晋绥边区的中央机要处(代号“工校二科”)便委托中央工委以“工校”名义举办起机训班。
当时,为防止有敌特分子混入机训班,造成党和军队重要秘密的泄露,组织一直强调应重视学员选拔。中央工委专门派人到晋察冀解放区几所中学详加考察,经认真筛查后方确定参训人员名单。所选学员全部是党员,在校无论政治思想表现还是学习成绩,都比较突出。
学员竞相拼技能
学员齐聚后,机训班很快便在距西柏坡约两公里的小山村韩家峪“开张”了。虽然身处战争环境,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大家却满怀热情,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中。
这段时期,认真钻研、掌握电台密码及其编、译技术,是机训班学习的重中之重。战争年代,时间就是生命,密电报发迟或发错,都会贻误战机。因此,学员们不仅要埋头苦记已启用的密电码,还要对备用密电码了如指掌。很多学员上课背、下课背、吃饭背,甚至睡觉的时候还要在被子里勾划密电码。
那时,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对电报工作进行了改革,以“A”字母作为电报等级和密级的统一代号,其中“AAAA”为特急绝密电报。学员们为了检验学习水平,经常以“AAAA”电报为标准,比速度,打竞赛,力求做到不漏一字,不错一字。
解放战争时期,“A”字母成为电报等级和密级的统一代号
保密规定成铁律
从事机要工作,不仅要在技能上做到精益求精,还要遵守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纪律,那就是保密。
据了解,当学员们从各地区被选拔到机训班后,第一阶段就是政治审查和政治教育。学校对大家提出的头号要求,就是对在机训班学习的相关情况严格保密。很多老同志回忆这段往事,都不约而同强调道,艰苦的革命年代里,作为机要人员,要有更加严格的纪律要求。而保密,更是铁律。
当时,机训班在制度上也做出了相应规定:如外出办事,至少要两人以上同行方可批准;同学、熟人即使同在中直机关工作,也不准将机训班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机要业务情况透露给他们;未经允许不得和家人通信等。
解放战争时期部分电报
1948年夏,机训班从韩家峪搬到中央机要处驻地——离西柏坡不远的北庄村,并于当年6月结业。学员一部分留在中央机要处工作,一部分被分配到其他重要部门,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持续142天,24场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222万余人。这期间,位于西柏坡的中共中央军委发往前线的电报共计408封。西柏坡的机要人员平均每天收发电报四五万字,在党中央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保障作用。
中央机要处部分工作人员在北庄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