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启发延安文艺界,艺术作品从此有了中国气派!
6月中下旬,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和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先后召开了四五十人参加的座谈会,许多作家都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反省,表示决心彻底扫除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文艺家们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而毛泽东也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文艺界。他很清楚,创作上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
这幅曾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漫画,名为《1939年所植的树》,是鲁艺美术系教员华君武有感而发创作的。这也成为当时饱受争议的作品之一。
1942年8月,对《1939年所植的树》这幅作品,毛泽东开诚布公地对华君武谈起自己的看法。
毛主席说:“延河植树植得不好,应该批评。但是,要分清个别和一般。光画一棵树,就好像是说整个的延河植树都不好,这不准确。你要分清楚这是个别的,还是一般的,是局部的,还是全局的。”
图:毛泽东对漫画的看法
毛泽东还针对讽刺漫画的特点,以鲁迅杂文集《热风》为例,谈到艺术创作对人民的缺点不要老是讽刺,要鼓励;不要冷眼旁观,要心怀善意地热讽。
这番话让华君武茅塞顿开,他意识到自己的创作的确存在问题。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而又耐心地推动下,文艺家们对贯彻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态度是积极的,延安文艺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1942年10月15日这天下午,刚从南洋归国不久的著名画家徐悲鸿,从重庆市郊的沙坪坝,一路跋涉来到位于市中心的中苏文化协会,只为观看一个美术展。
徐悲鸿不辞辛劳前去参观的这个展览,正是由中国木刻研究会举办的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览会”。
其中,来自延安的版画家们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古元。
在《全国木刻展》这篇文章中,徐悲鸿这样写道:“发现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古元。”
图:《全国木刻章》文章
1940年,古元和其他四名鲁艺学员被分配到延安县的小乡村碾庄工作。虽然农村生活十分艰苦,但古元努力将碾庄鲜活的生活体验转化为艺术作品。
但是,对版画家们采用传统的“阴刻法”创作,黑多白少的木刻作品,延安的老百姓却并不买账。
版画家们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试图在创作上进行革新,以开拓延安木刻的大众化之路。
著名作家爱泼斯坦在香港发文时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中国木刻那样接近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一开始就是作为武器而存在的。”
1943年元旦,延安城内热闹非凡,人们走上街头,用各种艺术表演,庆祝着新的一年开始。
老百姓们突然发现,从前那帮“演起戏来装疯卖傻,唱起歌来哭爹叫娘”的文艺青年们,竟然扮上了陕北秧歌的样式儿。骚情调子少了,不但歌儿好听,舞也不赖,既亲切又有点不一样。
原来,这是鲁艺成立的秧歌队带着新排练的秧歌剧走上街头。
图:秧歌表演
秧歌队的队员们开始对传统的秧歌做进一步的改良,把传统秧歌中“傻丑角”扮相换成了对劳动生产充满热情、明朗与快活的边区青年农民形象。把传统道具绿手帕和扇子换成了镰刀斧头。
一时间,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秧歌运动,迅速影响了陕甘宁边区的各个文艺团体,农村、工厂、部队、机关、学校中都组织起秧歌队。
新秧歌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1943年2月5日,在新年和春节的宣传工作中,鲁艺的王大化、李波、安波、路由四个人共同创作了一个更为精彩的节目——秧歌剧《兄妹开荒》。
《兄妹开荒》轰动了延安,轰动了陕甘宁边区。
《兄妹开荒》成了新秧歌表演中的保留曲目,当时在延安的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参演过这个节目。浓郁的泥土气息与农民特有的诙谐交织在一起,使《兄妹开荒》这出剧情十分简单的小戏演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给人以焕然一新的强烈印象。
《兄妹开荒》的大火,预示着延安文艺创作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然而,引导这一切发生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却迟迟没有发表。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讲话稿要发表,毛泽东还要进行整理。同时,他也在等一个发表的时机。
1943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七周年纪念日,人们翘首以盼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终于在沉寂一年半后面世。
《讲话》发表至今,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它就像是一座灯塔,为我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