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党史纵览

走近革命文物系列①:“老黄牛”的抗战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6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革命文物记录和见证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的红色往事,凝聚和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忠贞不渝的红色精神。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秉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通过“走近革命文物系列”,让我们一起回望光辉岁月,汲取奋进力量。 ——编者的话

  文物名片    “老黄牛”马克沁重机枪全长1197.55毫米,枪身重20千克,枪架重29千克,口径为7.90毫米,采用水冷方式,以250发帆布弹带供弹,每分钟可射击400—600发子弹,表尺射程尖弹2500米、重尖弹3500米。现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

  “老黄牛”马克沁重机枪全长1197.55毫米,枪身重20千克,枪架重29千克,口径为7.90毫米,采用水冷方式,以250发帆布弹带供弹,每分钟可射击400—600发子弹,表尺射程尖弹2500米、重尖弹3500米。现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

  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向孟良崮挺进。

  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向孟良崮挺进。

  在有关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在战斗危急时刻,中国重机枪手死守阵地,紧握机枪喷射出愤怒的火舌,扫向敌群。而其中常见的重机枪,就有大名鼎鼎的“老黄牛”马克沁重机枪。抗战八年,它伴随抗日志士驰骋沙场,立功不小。

  如今,“老黄牛”马克沁重机枪展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静静讲述着它和战友们的不凡故事。它的经历,要从80多年前那场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说起……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东北,并不断制造事端,加紧对华北的掠夺。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1936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促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北平西郊卢沟桥附近的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深刻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战,并在敌后组织抗日武装。

  1937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游击战争的方针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十条纲领。纲领提出: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发动武装起义,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起义部队可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或“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名义;用“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的口号,筹集抗日经费和枪支弹药。随后,山东省委决定在山东各地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理琪等人的领导下,在文登县天福山组织人民群众拿起长枪、土炮、大刀和红缨枪,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天福山武装起义,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起义在胶东地区得到了热烈响应,短短几个月,文登、荣成、威海、蓬莱、牟平、海阳、黄县、福山、即墨等县(市)纷纷响应,武装起义反抗日本侵略的熊熊烈火呈燎原之势,胶东人民的精神为之一振,胶东大地一片生机。然而,一个难题摆在了新组建的部队面前,那就是缺乏武器弹药。起义战士回忆,没有子弹,他们就拿秫秸棍儿塞进子弹带迷惑敌人、鼓舞群众,手榴弹也有不少受潮、不能使用的。筹集枪支弹药就成了起义队伍一个重要工作。

  1938年2月,中共蓬莱县委组织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军。军阀吴佩孚家就在蓬莱城里。为了解决武器问题,起义部队找到了吴家。几经努力,部队从吴家得到长短枪一百多支,其中就有一挺“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这挺重机枪全长1197.55毫米,枪身重20千克,枪架重29千克,口径为7.90毫米,采用水冷方式,以250发帆布弹带供弹,每分钟可射击400—600发子弹,表尺射程尖弹2500米、重尖弹3500米。之所以叫“二四式”,是因为1934年中国金陵兵工厂从德国引进马克沁机枪图纸,并于1935年即民国二十四年定型生产。得到这挺机枪,战士们如获至宝,手里终于有了像样的武器。因为这挺机枪火力压制时间长、威力大、可靠性高,枪身又呈铜黄色,战士们亲切地叫它“老黄牛”。

  1939年,“老黄牛”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十三团,成为八路军在胶东地区的主力部队之一。抗战期间,这挺“老黄牛”机枪与抗日救国军、八路军的指战员们一起参加战斗百余次,见证了大青阳阻击战、孙祖大捷、半壁山伏击战、日庄战斗、良蒙山战斗、郭家店战斗、蛇窝泊据点拔除战、马连庄战斗等一个个胜利,屡立战功、威名远播。

  “老黄牛”也曾短暂离队。1940年12月下旬,因遭汉奸地主告密,十三团团部在掖县上庄宿营时,突然遭遇日军包围。突围战斗中,我军损失惨重,重机枪手牺牲,“老黄牛”也被日军夺去。得知“老黄牛”落入敌手,本已冲出重围的团长李绍桥和政委苏晓风,立即组织队伍杀回村里,经过激烈战斗,把“老黄牛”抢了回来。不幸的是,撤退途中团长李绍桥壮烈牺牲,年仅30岁;政委苏晓风重伤被俘,后被日军残酷杀害,年仅25岁。“老黄牛”归队后,十三团更加珍惜这挺以团长和政委的生命为代价夺回来的重机枪,像宝贝一样精心维护,让它在战场上大显身手。1942年3月,“老黄牛”机枪随部队血战仰望顶,狠狠地打击了日军“打遍胶东无敌手”的疯狂气焰,粉碎了敌人的拉网扫荡,鼓舞了胶东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胶东人民将“老黄牛”编进歌曲传颂:“胶东有个十三团,作战真勇敢,仰望顶一场血战……老黄牛咕地叫,迫击炮轰轰地炸……打死打伤日、伪军三百三十三,击毙大岛鬼子回家上西天……”就这样,“老黄牛”与战友们拔碉堡、夺据点、杀鬼子、除汉奸,十三团“老虎团”之名威震胶东,“老黄牛”的名声也随之流传。

  解放战争中,“老黄牛”所在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等战斗,解放济南时率先把红旗插上城头,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的光荣称号。1958年,这挺功勋卓著的“老黄牛”机枪光荣退役,从部队来到博物馆,继续自己的使命,向观众讲述抗战故事。

  文物诉说英勇事迹,精神激励伟大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华夏儿女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出最后的吼声,以血肉之躯铸成新的长城,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抗战精神,为中国人民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张栓中,系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审核:杜国胜 编辑:程海军 朱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