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文化共享

相约千年帝都洛阳 品读牡丹文化精髓

来源:洛阳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8日

相约千年帝都洛阳    品读牡丹文化精髓

 

 

洛阳牡丹 牡丹名称的由来

         牡丹与芍药同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但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药而无牡丹的记载。

    人们最早是从药用价值认识了牡丹。1972年在今甘肃省武威市柏树乡发现的东汉早期医简中,已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另有秦汉时《神农本草经》称“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该书是集两汉以来的药物经验谈。以后,唐・韩《海山记》记述隋炀帝时(公元605元~618年在位),“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并记述了牡丹品种名称。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记载:“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安期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二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然牡丹亦有木芍药之名,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根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安期生为秦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由此看来,秦汉之际木芍药和牡丹两个名称几乎同时出现,不过,其中木芍药之名仅延续到唐代。

 

                 

(复色牡丹)

  

        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牡丹及其别名(如鼠姑、鹿韭、百两金、木芍药花王等)记述甚详,并对其中一些名称按自己的理解或引用文献作了解释。李时珍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又说:“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又引苏恭的说法,牡丹“生汉中、剑南。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药,肉白皮丹。土人谓之百两金,长安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引苏颂的说法:牡丹“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但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当是山牡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他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指的应是作为药物的根皮的颜色。有人认为古代将红的颜色说成丹、朱、赤,最初看到牡丹的人,因为它开的是红花,也就叫“丹”,恐为不妥。至于“牡丹”,字义应作雄性解。李时珍说牡丹“虽结子而根上生苗”,“牡”似指其可营养繁殖之意。戴蕃认为“因其花较大,枝干较粗而有力,因此叫牡。《神农本草经》中,有牡桂、牡蛎、牡荆等药,命名原则是一致的。”这也是一家之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鼠姑、鹿韭作为牡丹别名的含义没有提及,这两个名称在《神农本草经》中已经出现,人们至今亦难解其意。

 

                

(赵粉牡丹)

 

 

牡丹花开动洛城

     4月,是牡丹花开的季节,洛阳城迎来四方宾客。无论是在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等牡丹主题公园,还是在周王城广场、老城区十字街,游人如织的洛阳城在花团锦簇的掩映下,折射出了迷人的风采。

到洛阳,看牡丹是重头戏,但身为九朝古都的洛阳,让四方游客沉醉的,绝不仅仅是牡丹。汉魏故城,白马寺,还有龙门的夜景,都在吸引着游人的目光。老城区十字街,街道两边更是张灯结彩,观光客徜徉在东、西大街铺满青石板的路面上,边走边看,街边古色古香的店铺中商品琳琅满目,登上丽景门,整个古城区的风貌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古老建筑似乎在诠释着洛阳城的盛世繁华。

 

             

(荷包牡丹) 

 

洛阳牡丹传闻被武则天贬至洛阳

        关于洛阳牡丹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开封,牡丹从此衰落。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洛阳市各大公园和牡丹观赏园里,牡丹竞相绽露芳容,游人们踏春赏花,陶醉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