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通告
时代楷模
河洛英才
党史纵览
党史上的两个闽赣省委
来源:洛阳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0日
党史上的两个闽赣省委
中国革命史上,曾先后成立过两个中共闽赣省委(为表述方便,以下简称前、后闽赣省委),两者均成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管辖范围都在闽赣边界地区,领导人也有部分相同,且均与闽北这块革命根据地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关系。在多年的党史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不熟悉党史的干部群众、热心党史的民间爱好者,甚至一些党史部门的年轻干部,个别地方党史读物和陈列展板,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鉴于此,笔者特撰此文,供读者参考。
一、成立背景不同
前闽赣省委是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为牵制国民党军对以赣南闽西为核心的中央苏区的“围剿”,巩固、拓展中央苏区范围,扩大中央红军活动地盘,中共中央以闽北、信(江)抚(河)和建(宁)黎(川)泰(宁)三块革命根据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1932年5月,蒋介石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调集大批军队向鄂豫皖、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同时组成以何应钦为首的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指挥江西、广东、福建、湖南的国民党军队,准备大举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7月至8月,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取得南雄、水口、乐安、宜黄4个战役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但由于中央“左”的错误领导,在10月召开的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由周恩来接任。宁都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朱德、周恩来指挥下,延续毛泽东以往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吸取前三次反“围剿”斗争的成功经验,指挥红一方面军在运动战中乘机歼灭敌人。第一战,就是发起建黎泰战役,红一方面军于10月18日、19日两日内连克黎川、建宁、泰宁三城,取得“北线大捷,连克三城”的胜利,收复了建黎泰根据地(1931年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开辟了建黎泰根据地,后失守)。10月20日,罗炳辉、谭震林率红一方面军第二十二军3000多人攻取邵武,闽北根据地与建黎泰根据地联系打通,同时红二十二军还与黄立贵率领的闽北红军胜利会师。11月8日,红二十二军一部首次攻克光泽,17日攻下资溪,19日拿下金溪。
1932年底,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正式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12月,红22军根据指示,与闽北红军合师进攻光泽,一路扫荡了各地民团,于1933年1月3日再次攻进光泽县城。1月4日至8日,朱德、周恩来又指挥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五军团发起金溪黄狮渡、浒湾战役,击败国民党军第五师周浑元部第十三旅,俘敌旅长周士达,但我红五军副总指挥赵博生英勇牺牲。1月23日,中共闽浙赣省委接受中央指示,调红十军南渡信江,与中央红军第三十一师合编为红十一军,纳入中央红军序列。1月25日,红十一军与中央红军在贵溪县上清宫会师。随后,在金溪、资溪、贵溪一带开辟了信(江)抚(河)新苏区。至此,建黎泰与信抚、闽北革命根据地打通联系,连成一片。1933年2月、3月,朱德、周恩来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黄陂、草台岗两战大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建黎泰、信抚、闽北根据地位于闽赣边界地区,连成一片后,成为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毛泽东在1931年就曾指出,闽赣边地区是个好区域:“第一,蒋系地盘无直接威胁两广之弊;第二,地势偏僻,即不受威胁,若较之我们出南丰、宜黄者为小;第三,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新战场;第四,有款可筹,一年以内不愁给养;第五,群众很多,可以出兵扩大红军。因为这些条件,我们应该在该区域作长期工作计划。”苏区中央局也认为:“黎川、泰宁、建宁、广昌这个区域是中央苏区战略锁匙,是永远不能放弃的。”为了争取这一区域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中央决定成立闽赣省。
1933年4月22日,苏区中央局致电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博古,征询闽赣省委委员名单的意见。随即由顾作霖、邵式平负责闽赣省的筹建工作,成立了中共闽赣省委。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举行第40次常会,讨论建立闽赣省的有关事宜。常会认为“闽赣苏区地方广大,在政治上军事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决定“将建黎泰、金资光邵、闽北苏区,以至信抚两河间一带地区划为闽赣省,立即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以邵式平、顾作霖、万永诚、余泽鸿、毛泽民、钟世斌、肖劲光、周建屏、黄道、薛子正、方志纯等25人为委员,邵式平为主席。25名委员主要来自3块根据地,其中黄道、薛子正、曾昭铭、李德胜、邹琦、黄立贵6人来自闽北苏区。
后闽赣省委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苏区失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闽北、闽东游击区为联合对敌、冲破敌人封锁和“清剿”,以闽北游击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从中央苏区战略转移后,闽北苏区成为敌人重点“清剿”的对象。国民党反动派调集10万大军,围攻闽北革命根据地,苏区大片土地失守。1935年1月,闽北苏区党政军机关以及红军医院、兵工厂等2000多人,撤出苏区首府崇安大安,转入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阶段。
1935年8月23日,以卫立煌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的“闽浙皖赣边区清剿总指挥部”,颁布了为期3个月的第1期“清剿”计划,调集120个团近30万兵力,向闽浙皖赣4省边区各游击根据地发起疯狂“清剿”,限令于10月25日之前肃清闽浙皖赣4省边区红军游击队。为打破国民党军的“清剿”和封锁,开辟游击战争新局面,8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岚谷附近的黄龙岩召开扩大会议,决定转变斗争策略,“大胆挺进敌后,开辟新的游击区”;同时根据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下达的“闽北红军注意和闽东叶飞同志的部队取得联系”的电报指示精神,决定联合闽东红军,共同粉碎敌人的军事“清剿”。会后,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派三路红军打出外线:一路由饶守坤、王助率领,突破敌人封锁线,从崇安经浦城,插入敌人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建瓯、松溪、政和一带,开辟闽东北(建松政)游击区;一路由黄立贵、曾镜冰率领,西出建阳、邵武、顺昌,与邵武独立营会合,在笔架山南北、富屯溪两岸,开辟邵顺建游击区;一路由吴先喜、刘文学率领,沿武夷山西进,到资溪、光泽、贵溪、金溪地区,恢复与开辟资光贵游击区。同时,黄道还命令黄立贵、曾镜冰在开辟邵顺建游击区时,注意寻找、联络闽东红军。
根据中央指示,1935年2月初,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遣部队和怀玉山突围人员为基础,加上从闽浙赣军区抽调的2个连,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全团530多人,师长粟裕、政委刘英。其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浙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通闽北、闽东的联系,创建苏维埃根据地。2月底,刘英、粟裕率挺进师由赣东北入闽,进入武夷山区。3月上旬,在崇安坑口乡车盘坑与闽北军分区参谋长曾昭铭所率闽北红军会师,并举行了联席会议。双方研讨了坚持游击战争和彼此间的联系与配合问题,同时决定留在闽北的原北上抗日先遣队洪家云部归挺进师建制。会后,挺进师经崇安岚谷,沿浦城北进,翻越闽浙交界的仙霞岭,向浙西南挺进。到8月底,挺进师经过英勇斗争和艰苦工作,在江山、浦城、龙泉、遂昌、云和之间建立了纵横百余里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初步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在浙西南站稳了脚跟。为联合闽北、闽东红军共同应对敌人的“清剿”,挺进师经常出入浙闽边界的龙泉、浦城、政和、松溪、寿宁、周宁、庆元一带活动,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斗争。10月5日,挺进师在寿宁县郑家垅与闽东红军独立师一部率先会师,双方领导人刘英、粟裕、叶飞就游击战争与互相配合问题进行了会谈。鉴于当时双方都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为在战略上能互相协调、互相策应,更有利地打击敌人,决定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省军区,刘英为书记兼政委,粟裕为组织部长兼司令员,叶飞为宣传部长兼少共临时省委书记。同时决定,待与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取得联系后,由闽北、闽东、浙西南3方共同成立闽浙赣临时省委。
1936年2月,黄立贵、曾镜冰率闽北红军一部挺进闽东北建瓯、屏南、古田、寿宁、政和一带,在政和县洞宫山下的禾坪村,巧遇同时在这里活动的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黄立贵、曾镜冰和叶飞会晤,互相介绍了游击战争开展以来的情况,并就召开双方领导人联席会议的问题交换了意见。4月,闽北、闽东两个游击区的领导人黄道、叶飞、黄立贵、吴先喜、曾镜冰在洞宫山仰头村举行了为期3天的联席会议,讨论闽北、闽东、浙西南3块游击区互相配合与统一指挥问题。双方考虑到浙西南方面的领导没有参加会议,成立闽浙赣省委尚不具备条件,经磋商决定,成立中共闽赣省委和省军区。同年6月,黄道在崇安岚谷正式宣布成立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稍后又成立了省肃反委员会、共青团闽赣省委和闽赣省工会联合会,以及4个分区委和4个军分区等组织。黄道任闽赣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叶飞任省军区司令员(未到职)。
1936年夏,闽东党组织宣布退出闽浙边临时省委,接受闽赣省委领导。但由于战争环境险恶、敌人的分割及联系困难等原因,闽北、闽东两个游击区实际上未能实现统一领导,仍各自独立进行游击战争。
可见,两个闽赣省委虽然均成立于土地革命时期,但前闽赣省委是在土地革命中期、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由中央主力红军和闽北、赣东北地方红军共同努力开辟,由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的;后闽赣省委则是在土地革命后期,中央苏区已经陷落、中央主力红军已战略转移至陕北,留在闽赣边坚持游击战争的黄道、叶飞等领导人,因与中央联系中断,为团结起来联合对敌,增强革命武装的实力而决定成立的。
二、主要领导人有别
前闽赣省委前后经历4任省委书记,即:顾作霖、邵式平、赖昌作、钟循仁。1933年5月成立时共有顾作霖、邵式平、黄道、刘炳龙(后叛变)和刘邦华5位省委常委,其中顾作霖为省委书记,邵式平为省革命委员会主席,黄道为省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刘炳龙为组织部长,同时还有肖劲光、方志纯、杨良生(后叛变)、陈云潮4位省委委员。
后闽赣省委只有一位省委书记――黄道,他是赣东北根据地“三杰”(方志敏、邵式平、黄道)之一,闽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也是前闽赣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成立时,后闽赣省委常委还有黄立贵、吴先喜、曾镜冰(省委组织部长)、王助4人,省委委员有汪林兴、曾昭铭2人。
三、隶属关系有差异
前闽赣省委隶属于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中央局撤离苏区后,由苏区中央分局领导;1935年3月苏区中央分局撤离后,开始独立作战,直到5月解体。
后闽赣省委成立时与上级党组织联系已中断,只好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8月下旬,省委书记黄道看到报纸上刊登叶剑英在南京设八路军办事处的消息;9月24日,黄道、曾镜冰联名致函叶剑英,就闽赣国共合作抗日问题请求中央指示。此后,闽北和中共中央分局取得了联系,并按照中共中央分局的部署开展工作。
四、管辖范围不一样
前闽赣省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建立时下辖建宁中心县委、资溪县委和闽北分区委,下属有建宁、黎川、泰宁、光泽、邵武、资溪、崇安、建阳、铅山、上铅、广浦、广丰等12个县委和金南、贵南、金资、浦西等4个特区委。1933年6月,建瓯中心县委及其所辖的松溪、政和两个特支由福州中心市委属下划归闽北分区委领导。7月,闽赣省委在黎川、光泽、邵武三县交界地区成立东方县,下辖黎川的熊村、湖坊,光泽的止马、李坊,邵武的金坑等地,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在光泽县李坊乡上观村。8月,闽赣省委在南城、资溪、黎川交界地区设立建东县;在金溪、资溪、南城三县交界地区,以原金南特区水口和竺源为基础设立金南县。1933年7、8月间,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东方军首次入闽作战,先后解放了顺昌的洋口、南平的峡阳和王台3个闽江边上的重镇,以及沙县、将乐两县的大部分乡村,在将乐的黄潭成立了中共黄潭边特委,隶属闽赣省委领导。1934年初,东方军再次入闽,2月在将乐境内,以黄潭边特委为基础成立了中共闽中分区委,仍隶属闽赣省委领导。1934年5月,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决议,宁化、清流、归化(今三明市明溪县)、彭湃(地处宁化的安远、河龙排及建宁的均口区)、泉上(地处宁化、清流、归化三县交界地区)5县由福建省划归闽赣省管辖。同期,中共宁化中心县委也划归闽赣省委领导。因此,从成立到结束,闽赣省委设立并辖过建宁、黎川、泰宁、崇安、光泽、邵武、建阳、广浦、广丰、上铅、上广、铅山、资溪、贵南、东方、建东、金南、黎南、宁化、清流、归化、彭湃、泉上、沙县、将乐、建松政等26个县。
后闽赣省委建立之初只领导闽北分区委及其所属的地方党组织,大多数是原闽北分区委管辖的老根据地:崇安中心县委、西南战区党委、资光贵中心县委、建阳县委、邵顺建县委、广浦县委、光北特区委、建松政中心县委。1936年8月后,省委将活动区域划分为闽北、闽中、抚东、闽东北4个特委,其中闽北特委下设崇安、建阳、广浦3个县委和西南战区党委;闽中特委先后设立过邵顺建、邵将泰、将乐、邵光建、建泰5个县委和邵光特区委;抚东特委辖资光贵、金资贵、资溪、贵南4个县委和金南中心区委;闽东北特委辖建松政中心县委、建瓯县委和迪口县委。闽赣省委先后共领导15个县委(中心县委),活动范围由起初的闽北及闽赣边数县扩大到闽中将乐、建宁、泰宁及江西金溪、南城等地。相较而言,后闽赣省委管辖范围要比前闽赣省委小。
五、存续时间、省委机关驻扎地不同
前闽赣省委于1933年4月成立,5月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在江西黎川成立,12月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在建宁正式成立。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曾先后在黎川、建宁、宁化、明溪等地驻扎。1935年5月,闽赣省机关和武装在仙游度尾被国民党第九师第五十团包围,除少数脱险外,一共被抓走635人,缴去枪支400多支、无线电台1部。省委书记钟循仁去向不明,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杨道明流落于永泰山区,后在永泰县音亭寺削发为僧。至此,闽赣省和革命力量活动结束,存续时间共两年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国共两党握手言和,进行第二次合作,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谈判协议。10月,根据谈判协议,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除海南琼崖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1月,后闽赣省委根据项英指示,通知闽北各地红军游击队下山,先在崇安长涧源集中,而后赴铅山县石塘镇整编。
1938年1月,中共中央长江局东南分局在南昌正式成立。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东南分局决定撤销闽赣省委,改设闽浙赣特委,由曾镜冰任书记,黄道调任东南分局宣传部长兼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1938年2月9日,在江西铅山县石塘街,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主持,黄道宣布新四军命令: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杨元三(后由桂逢洲接任),政治处主任刘文学。五团下辖3个营和1个机炮连,全团1500余人。2月25日,三支队五团离开石塘,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因此,后闽赣省委从1936年6月成立,到1938年1月改设为闽浙赣特委,持续时间1年又7个月,比前闽赣省委稍短,但前后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省委机关驻地先后设在崇安的岚谷、长涧源、浆溪,建阳的竹鸡垄及邵武的二都,都在今南平市境内。
除了上述5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外,两个闽赣省委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也不尽相同。虽然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组织,肩负着传播革命火种、宣传革命道理、发展革命武装、建立红色政权等共同的使命,也都经历了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策应中央主力红军转移等革命斗争,但前闽赣省委前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完善各级党组织、苏维埃政权、地方武装;进行土地革命,深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动员一切力量投入革命战争,特别是扩红支前、筹粮筹款,积极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军团作战,为粉碎敌人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作出突出贡献;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牵制国民党军对中央根据地的围攻,掩护中央主力红军转移等。后闽赣省委的主要任务是坚持游击战争,保存革命力量、革命组织、革命武装;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协议,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在闽赣地区的实现;将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总之,两个闽赣省委有交集,两者的管辖区域、领导人等有相同的地方,但更有上述明显不同之处,不能混为一谈。
(作者:谷桂秀 系中共南平市委党史研究室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