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刘邓大军在新蔡与国民党浴血奋战
到达汝河北岸的我军将领
战士们通过汝河浮桥
□河南日报记者赵慎珠
1947年夏季,中原大地硝烟弥漫。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解放区军民取得了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旅(112万人)的重大胜利。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6月一举突破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8月7日甩开敌人,开始挺进大别山。8月23日,他们到达汝河北岸时,突然遭遇国民党的重兵围堵。危急关头,刘伯承司令员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响亮口号,邓小平政委强调:“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牺牲,坚决打过去!”
8月24日下午4时,3万大军200多辆军车全部渡过汝河,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李达上将后来回忆说:“刘邓指挥部在进到汝河北岸时,遇到前有阻师后有追兵的险情。这是战略进军中遇到的最大的难点。”刘伯承元帅也常常提起汝河之战:“我们能否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强渡汝河,关系到整个跃进行动的成败,从而也关系到整个战局。”
这一战役,就发生在新蔡县余店镇杨湾村。
深秋,记者来到新蔡,重走汝河岸边,聆听70多年前那场战役的艰难险绝,再次感受到子弟兵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一片深情。
◎狭路相逢
出新蔡县城向西南行驶,一路坦途,自余店镇政府再行驶,途经蛟停湖滞洪区,许多道路因建设滞洪区而修建,曲折如蛇形,异常颠簸,拐了30多个弯,才到达汝河岸边的黄刘营村。
新蔡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郑连峰说,汝河三岔口北岸的黄刘营村附近,就是当年刘邓大军司令部所在地。从前河道相连,这里离渡河处大约1000米左右。上世纪70年代,汝河取直时,在黄刘营西岸筑埂,杨湾村一分为三,一部分留在汝河西部,称老杨湾;一部分迁到汝河东部,称新杨湾;一部分迁到渡河处南岸,称高杨湾,行政区划归正阳县。
一眼望去,取直的汝河河床最宽处大约100米,水面平静。两岸树木茂盛,虽已是霜降,依然绿意盈盈,景色如画。
71年前的汝河之战,就在这里运筹帷幄。
那一年,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有利战机,毅然决定转入战略进攻,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高潮。为了实现夺取中原的战略目标,中央军委制定了两翼牵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胜利渡过黄河、沙河之后,刘伯承、邓小平向全军指战员宣布了跃进大别山的任务。为了加速前进,他们埋藏和炸毁一些笨重武器和车辆,提出“走进大别山就是胜利”。
8月19日,刘、邓率指挥部从新蔡县杨埠渡过洪河。刘邓大军三路前进,8月23日,东路第三纵队到达淮河北岸;西路第一纵队到达汝河北岸;中路第二纵队主力在新蔡东南渡过了洪河,刘伯承、邓小平率野战军指挥部第六纵队抵达汝河北岸黄刘营村附近。
看着眼前一条波光粼粼、并不算太宽阔的汝河,许多人兴奋得喊起来:“大别山!大别山!跨过这条汝河,离你就不远了!”
汝河,在一般地图上很难找到,在1:50000的军用地图上,它也只是一条细线。汝河宽约60米,河床深陷,两岸陡峭,南岸尤甚,夏秋两季水深流急,若没有渡船根本无法通过,而渡船已被当地民团搜砸一空。
担任先遣任务的第六纵队第十八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后续部队扫清障碍,开辟进军道路。他们分头寻找船只,搜集渡河工具。
汝河上空,国民党军的红头侦察机正在盘旋低飞。原来,国民党第八十五师吴绍周部3个旅,已经先于刘邓大军,占领了汝河南岸汝南埠周围10公里的河岸与乡村,并派出200多人,抢占汝河南岸大雷岗村。
先遣队找到一只船和秸秆扎成的筏子,开始渡河。有的战士扑进河里,开始泅渡,有的索性抱了根木头跳下水。渡过河的五十二团一营,冒着排炮的轰击和飞机的俯冲扫射,闪电般夺取小雷岗支撑点。
天黑透了,敌人集中火力轰击北岸,炮声隆隆,火光冲天,汝河沿岸从油房店到汝南埠一带,连绵15公里,村村被放了大火,房子、草垛在燃烧……
中原局、野司直属队和六纵2个旅的3万人,孤悬在汝河北岸,一场激战,一触即发。
夜已深。刘伯承、邓小平等赶到了杨湾村,迅速进入离渡口100多米处的小草房里。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在桌子上铺开一张地图,报告最新情况:“汝河南岸有3万人,企图拦住我军主力;后面追击我们的罗广文兵团整编第五十八、四十八等3个师,离我们只有25公里的路程了。敌人企图在洪、汝河之间与我军主力决战。”
一直凝神静听的刘伯承,抬起头,巡视着每一张焦急的面孔,说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大家明白这句话吗?情况确实是严重的,我们已经听到追击的敌人的炮声了!如果让后面的敌人赶到,把我们夹在中间,不但影响战略跃进,而且有使全军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也不论白天黑夜,我们一定要前进,一定要实现毛主席的战略计划!”
邓小平接着说:“桥断了,再修!敌人不让路,就打!现在没有别的出路,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牺牲,坚决打过去!”
很快,“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像电流一般传遍整个部队,激励着每一位参战人员。
◎强渡汝河
架桥!
敌人的飞机几乎贴着河面轮番轰炸,很快就把浮桥炸断。战士们从附近村子扛来门板、芦苇、秸秆,再架!架好了敌人又炸,敌人炸了我们再架。但全村能用的架桥料已经基本用完,怎么办?先遣队指挥员肖永银下令,依靠群众,征用民房木料。当地群众听说这件事后,120多户人家捐献出120多根树木、檩条,30多副门板,30多车麦秸秆。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群众冒着枪林弹雨,把收集来的材料运到黄刘营、杨湾村的汝河岸边。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战士们神速般架通了一座能通行车马的坚固浮桥。无数战士的身影在火光中一掠而过,踏过浮桥的队伍冲向敌阵,团长、营长、连长同战士们一起端上步枪与敌人近战,他们打下一个村庄,又冲向另一个村庄。
8月24日清晨,东方泛起了微微的亮色,突击队打开了一条长5公里、宽4公里的通道,血路杀出来了!
浮桥贴着水面随波起伏,刘伯承拄一根断木作拐杖,跟着冲锋战士踏上浮桥,邓小平紧挨在他身旁,两人大踏步走过浮桥,又走向阵地。
许多战士发现身后站着的首长刘伯承、邓小平,群情激昂。
大军过河后,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岗地,岗地外尽是大坑凹,加之高粱、玉米、芝麻、棉花等高秆秋作物长势正旺,形成南进部队的天然屏障。
上午8点左右,有几段浮桥被炸坍,险恶的形势已经不允许重新捆绑加固,一排排战士跳进水里,用肩膀扛起门板,让部队通过。人、马、车辆、辎重踏碾在身躯托起的桥梁上。下午4点,3万大军、200多辆军车全部渡过汝河。
当晚,六纵主力与中原局、野司指挥部在息县彭店镇会合。连续30多个小时没有吃饭休息的指战员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刘伯承高兴地对六纵政委杜义德说:“这一仗打得好!我们能突出敌人的重围,主要靠我们向敌人采取了坚决的进攻,迫使敌人(进攻)变成防御,主动变成被动。打仗就是这样,在关键时刻只有勇猛才能战胜敌人!”
2017年,85岁的杨万喜荣获“50年以上党龄荣誉纪念章”时,还向人们讲述当年的情景。那天,他正在村里放牛,一名穿灰军装的人问他:“小家伙,能否帮忙找些渔船、门板?”看那人态度和蔼,这个十几岁的放牛娃,一口气跑回家,把一副门板摘了下来,还把藏着的两条渔筏子,都给了那个人。
杨万喜的家,原来在汝河北岸,属新蔡县余店镇杨湾村,汝河取直后,搬迁到了正阳县境内。杨万喜说,战斗结束后,他找到了他家的那副门板。他珍惜这副门板,从汝河北岸搬家到汝河南岸时,一路都带着它们。2018年2月,杨万喜把门板捐给了正阳县档案馆。
那副深褐色的门板,多处残损,只有门闩两侧,被磨得发亮,留存着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杨万喜说,他想让更多的人记着那场战役,让更多的人记着,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
◎挺进大别山
秋阳灿烂,风吹过,汝河岸边暖意融融。在黄刘营我军指挥部旧址处,乘着一只渡船,摇摇晃晃到了河对岸。下河埂,沿河边荆棘小路,步行约800米,到达刘邓大军的强渡汝河处。
汝河南岸,树木郁郁葱葱,高大的杨树在秋风中摇摆着叶子,哗哗作响;北岸,除河沿有些树木外,其余的改作农田,农民早已播种上了小麦,田野间冒出了一层新绿的小芽儿,周边一片祥和。
改道后的汝河,不似从前那般湍急,碧如蓝天,静若处子。郑连峰说,汝河河床如今有50米左右,河面宽20多米,最深处6米,南岸的河沿,距离河埂高度有20米左右,相当陡峭。不难想象,当年大军渡河时,该是何等惨烈。
我军强渡汝河后,敌人又向南岸的小雷岗、大雷岗发起攻击,企图截断我军南下的部队。我军越战越勇,敌人再告失败。
汝河之战胜利后,我军于8月25日拂晓解放了息县县城,扫清了渡淮的最后一道屏障。26日,刘、邓率六纵队抵达淮河岸边,与先期到达的二纵队会合。下午,淮河水位开始回落。次日凌晨两点,刘伯承亲自查勘水情,果断决定徒涉。27日清晨,刘邓中路大军5万多人马刚刚渡完,淮河水位陡涨,随后赶到的国民党军只有望河兴叹。
当天,刘邓大军全部进入大别山区,开启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我军解放战争史上,提到战略反攻,必然提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而提到千里跃进大别山,必然提到汝河之战。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当事人不断撰文回忆这段历史。杜义德回忆说:“汝河之战,是我军挺进大别山途中最重要的一次作战,也是一场最激烈的作战。”
81岁的村民余桂香老人,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刘邓大军。当时,她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那天早晨,她看到士兵在河堤上吃着小米饭,馋得直流口水。一位40多岁的解放军大叔端着饭碗走到她面前说:“来,小妮,我给你倒点儿。”说着,就把她的木碗倒得满满的。余桂香老人说,自己舍不得吃,端回家给了弟弟,弟弟那时才5岁,两三口就把小米饭吃了个精光。
这时,她家门口的狗突然叫了起来,她出门一看,那位解放军向自己家走了过来。他进了屋,解下身上的干粮袋,递到她爹手上说:“老乡,这些粮食留给孩子吃吧,大人吃野菜可以,孩子不吃点儿粮食怎么行啊。”说完,解放军大叔放下干粮袋就走了。她爹捧着干粮袋,望着老兵的背影,流泪了。
余桂香老人说,大军渡过汝河后,她爹就帮助部队打扫战场。当时死的人很多,他们的任务就是掩埋牺牲的战士。在那些牺牲的战士中,她爹一眼就认出了那个送粮食的解放军。他身上中了七弹,血把衣服都染红了。她爹把那位解放军的尸体抬回来,摘下家里的两块门板,把他安葬在了汝河岸边。每年清明,她爹都要去看看那位牺牲的战士,烧烧纸,说说话。她爹临终前特意嘱咐儿子,每年清明节,别忘了看看解放军大叔。余桂香老人有些哽咽地说,后来弟弟也去世了,她的三个侄子就逢年过节到坟前凭吊这位解放军。
寒来暑往,清明时节,更多的人会到汝河岸边祭奠烈士,表达对他们深深的敬意。
71年转瞬即逝,余店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蛟停湖滞洪建设项目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滞洪区群众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生活越来越富裕。行走在汝河岸边的一个个村庄,满眼绿色,树木葱茏,流水潺潺,村民沿河而居,二层小楼舒适美观。长眠于汝河两岸的英烈们,看到今天的繁荣,一定会感到欣慰!
曾经暴躁不羁的洪河与汝河,经过多次治理,变得平静温婉,似两条巨大的丝带,环绕新蔡县城东流而去,3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点缀其间,如一幅水墨画。
当年,这里的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助大军渡河;和平年代,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正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