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
图①: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室内场景。图②:兵谏亭。图③:西安事变后,当时国内报纸的报道。图④:1936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的小客厅。
骊山北麓,华清池畔,五间厅墙体上的弹孔清晰可见。
兵谏亭侧,游人如织。西安临潼华清宫,在《12·12》西安事变实景演出中,交错的光影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刻。
兵谏亭、新城黄楼、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高桂滋公馆等西安事变旧址分布于西安市区不同的角落。如今,再一次走近、聆听,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的回响仍不绝于耳。
民族危亡,挺身而出
西安市青年路117号,是杨虎城将军纪念馆。这里原为杨虎城止园别墅,园内二层阁楼已历经80多年的岁月。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华北事变,民族危亡!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拒绝抵御外敌,继续镇压抗日救亡运动并命令张学良率东北军、杨虎城率第十七路军“围剿”已到达陕北的红军。
把各种要求抗日的力量汇合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敌,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根据日本加紧侵华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同时,对张学良、杨虎城及其所部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他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在杨虎城止园别墅一楼会客厅,杨虎城先后会见过共产党人王世英、王炳南、南汉宸等人。作为秘密接待处,杨虎城与中共联络人员在这里达成共同停战、一致抗日的初步意见。
民族危亡之际,红军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三方确定在共同抗日的原则下,各守原防,互不侵犯,互派代表,密切联系,共同为抗日做准备工作。
建国路69号,张学良公馆坐落于此。三幢西式小楼依次排开,青瓦盖顶,中楼屋顶斗拱挑檐。小楼对面是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室,陈列室中一张东北军与红军联欢照生动形象,印证着当时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和红军在西北的抗日联盟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之所以是历史的转折,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更多的人,集中各方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在西安事变纪念馆研究馆员石八民看来,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1936年9月1日和17日,中共中央先后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和《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提出“逼蒋抗日”的总方针。
12月9日,西安城内1万余名学生举行请愿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指令张学良实行武力镇压,张学良赶到西安灞桥劝阻学生。他为慷慨陈词的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所感动,答应在一星期内用事实回答他们的要求。
同日,蒋介石为了加强对张、杨的压力,宣布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以军政部次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他的这些部署,既是为了大举“剿共”,同时也是准备解决张、杨的问题。张学良在12月10日、11日又两次向蒋介石进谏,竟被蒋介石斥为“犯上作乱”。
发动兵谏,逼蒋抗日!12月11日晚,张学良、杨虎城达成一致,决定实行兵谏。当晚,张学良公馆西楼灯火通明,一场严密的战略部署后,八项抗日主张也基本草拟。
“控制西安全城,囚禁国民党要员。”是夜,杨虎城将军在新城公馆秘密部署后,张学良带领东北军重要将领来此汇合,二人共同坐镇指挥,西安事变一触即发。
12月12日凌晨,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第十七路军同时控制西安全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事变发生的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发表《对时局通电》,说明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被迫发动事变是为了敦促蒋介石进行抗战。通电提出“停止一切内战”“释放一切政治犯”等八项抗日主张。
扣留蒋介石后,张学良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吾等为了中华民族抗日利益,不顾一切,今已将蒋等扣留,兄等有何高见,速复。”
接到张学良的电报后,中共中央紧急开会商定,对张学良、杨虎城积极援助,力促实现抗日主张。一面于15日和19日先后两次致电南京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和具体建议;一面应张、杨之请求,集中红军主力南下西安附近的三原、泾阳等地,向东北军、第十七路军靠拢,准备随时迎击国民党对张、杨的“讨伐”。同时,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为全权代表到西安和谈。
如今,骊山五间厅玻璃窗、墙壁上的弹孔依旧清晰,兵谏亭旁的虎斑石“蒋介石藏身处”前来参观的游客驻足凝视,仿佛穿越回那个激荡的时刻。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后,全国形势愈加复杂。“以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主张轰炸西安,若如此,内战将全面爆发,只有和平解决,才能形成一致抗日的局面。”西安事变纪念馆讲解员候敏行指着墙上当时各大报刊的报道说。
12月17日下午,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中央代表飞抵西安。周恩来与张学良商谈了关于正确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住在张学良公馆东楼。经过与张学良、杨虎城分别谈话,三方面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
12月23、24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宋子文、宋美龄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最后达成六项条件,其中包括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
张学良公馆西楼,会议室里陈列着当晚和谈的摆设,塑像人物还原了三方和谈的情景。几名游客驻足凝视,沉浸在和平谈判的历史瞬间。
12月24日晚,周恩来在高桂滋公馆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但他要求不采取签字形式,而以他的人格担保履行这些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局面基本形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成功实践。”石八民说。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国民党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在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室,毛泽东对于西安事变评价的一句话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如今,西安事变纪念馆已经成为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文物文献、一幢幢文物建筑,讲述着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
【感悟初心】在新征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国家、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和爱国赤诚,毅然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充分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在新征程上朝着光明的未来大步前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每个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百折不回。要始终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护好、建设好我们伟大的国家。
【党旗飘扬】古城西安,而今再迈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后,自“一五”期间布局,西安就是工业重镇。凭借丰富的科教资源,西安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考察时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6年后,西安高新技术产出居全国第二,培育硬科技企业1200余家,孵化出一批填补国家空白、具有实力参与全球竞争的科技企业。
古城西安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突破。2020年,西安市生产总值达到10020.39亿元,首次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西安由此成为西北地区首个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这标志着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标志性意义。”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浩说。
1月17日,西安新筑车站,嘹亮的汽笛声响起,又一列满载光伏产品的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发,一路向西,驶往欧洲。“我们把目光瞄准常态化开行的中欧班列,加大力度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出口订单上来了,外贸业务稳住了!”一名企业负责人说。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全年开行3720列,是上年的1.7倍,创历史新高。超过8万吨防疫物资运抵欧洲,为国际防疫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岁末年初,西安好消息不断:银西高铁全线通车运营;地铁三线齐发;新开通3条国际客运航线、6条全货运航线……“米”字形交通网,让西安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的骨架不断壮大,脉络更为通畅。
从全盘布局,抓关键领域。从国际贸易、高新科技,到交通建设等,不同“棋子”支撑联动,搭建起了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棋局。
2021年伊始,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进入了倒计时。964天,主场馆交付使用,创造了西安效率;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后,“脱胎换骨”,有“面子”更有“里子”;昔日逼仄的背街小巷华丽“变身”,颜值与内涵兼具……
“西安一天一个样。通过十四运会将有更多人了解西安,欢迎大家来古都做客!”西安事变纪念馆研究馆员石八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