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探访三大战役纪念馆
——天翻地覆慨而慷
图①: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图②:辽沈战役中的爆破筒残片。图③: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运军粮的独轮车。图④: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使用的炸药发射筒。图⑤:辽沈战役纪念馆南大门。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创业难,守业更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 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中取得伟大胜利。
天翻地覆慨而慷。硝烟散去,精神永存!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三大战役纪念馆,重温那段峥嵘岁月,铭刻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
辽沈战役——
曙光从这里初现
锦州,被称为东北的“咽喉”,控制着东北与华北的通路。解放战争中,攻克锦州相当于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撤向华北的退路。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挥师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
70多年前,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在辽沈大地打响。东北大地上,双方共计投入兵力160余万,经过52天的鏖战,东北全境终获胜利解放,从而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选定为东北。彼时的东北,工业基础雄厚,也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唯一一个解放军数量超过国民党军数量的地区。
位于锦州西北约20公里的牤牛屯村,曾是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所在地。如今,借助红色资源发展旅游经济,这里的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辽沈战役期间,西柏坡和牤牛屯两个小村庄间往来电报近百封,党中央通过电波,直接领导和指挥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保护中心主任李曼说。
在锦州外围作战中,配水池战斗最为惨烈。这里原是日伪时期建设的一个钢筋水泥结构的供水站,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与附近的据点形成了锦北外围的防御体系。“担任攻打配水池任务的是第3纵队7师20团1营,他们提出‘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铁的汉’的响亮口号。1948年10月12日8时,1营发起冲击,激战到傍晚5时,一个营最后能战斗的只剩下6个人。”配水池战斗遗址保护中心主任刘军在谈起这段历史时依然心潮澎湃。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70万人,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辽沈大捷,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10万人。
淮海战役——
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冬日早晨,薄雾散去,宁静的河水从村里淌过。新春将至,家家户户置办起了蔬菜、禽蛋等年货。
这里是位于江苏徐州市邳州的碾庄村,70多年前淮海战役的首捷地。在碾庄圩地区,解放军歼灭黄百韬兵团约10万人。当年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定格在一张张黑白照片上、镌刻于一封封泛黄的战时电文中,保留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内。
“淮海战役战场范围之广,支前规模之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副馆长贾萍说,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条件,不是一开始就成熟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运筹帷幄、指战员们的英勇无畏,让战争胜利的天平倾向了人民。
硝烟散去,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战争遗址地——江苏徐州碾庄、安徽濉溪双堆集、河南永城陈官庄,都建起了纪念碑、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碾庄村,当年的圩墙已不复存在,但水壕内河水依然静静流淌,见证着村民们如今幸福安宁的生活。
碾庄圩有两道圩墙,圩墙间有宽约10米的水壕,易守难攻。在碾庄围歼战的作战中,解放军艰难地与敌人展开逐屋逐堡的争夺。解放军华野6纵爆破组长张树才挺身而出对连长说:“不炸掉地堡,我决不回来!”随即抱起20多斤重的炸药包向地堡冲去。几个敌人突然出现,张树才扔出手榴弹,对方应声倒下。又有敌军扑来,他毅然拉响了导火索,抱着冒烟的炸药包冲向敌地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部队打通了前进的道路。
贾萍在几年前对参战人员进行了一次回访,许多人介绍,上战场前,战士们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有的在棉衣上写下姓名、部队和籍贯,有的在口袋里装着准备寄回家的钱,还有的揣着“光荣证”,以便牺牲时能够识别。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共运送了近44万吨粮食,大部分由支前民工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完成,共出动推车88万多辆、挑担35.5万副、支前民工543万人。
是什么原因让人民群众义无反顾选择支前,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支前民工们的回答是:“解放军尊重咱们,亲切地叫我小兄弟”“他们在部队休整时,帮我家挑水扫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风严明”……历史证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因素。
平津战役——
新中国定都奠基礼
平津战役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地方部队百万余人,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500余公里的战线上,与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进行了战略性决战。
“辽沈战役胜利后,为了不使蒋介石将华北傅作义集团南调增援淮海战役,或加强长江防御,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平津战役。”随着平津战役纪念馆讲解员李琳的讲解,7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1948年11月29日,解放军华北第3兵团向张家口地区的敌人发起进攻,平津战役正式打响。张家口被包围,傅作义急令部队驰援张家口。1948年12月初,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行进中攻克密云,傅作义判断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入关,于是急调军队星夜从张家口返回北平。
解放军华北第2兵团第4纵队12旅及地方部队英勇阻击,第2兵团主力昼夜急行军,最终将国民党军队成功包围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新保安。经过10小时激战,被包围的国民党军队及保安团队1.6万余人被歼灭。
新保安围歼战对战役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傅作义失去了在和谈中讨价还价的筹码。此后又经过张家口之战,傅系主力大部分被歼。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攻占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部。1月15日,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天津攻坚战胜利结束,我军全歼国民党守敌13万余人。
平津战役纪念馆里,收藏了一支墨绿色的派克钢笔,这是苏静代表解放军在北平和平协议上签字用的笔。天津解放,北平守敌陷入绝境。傅作义放弃了讨价还价的最后幻想,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的苏静作为代表进入北平和谈,入城后,双方起草《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协议》。
1949年1月21日,双方在正式协议上签字。随后,北平守军陆续开到城外指定地点接受改编。1949年1月31日,在北平原国民党守军撤离市区后,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和平解放。至此,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进驻北平的盛大仪式。
平津战役战绩辉煌,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华北大片地区。平津战役的胜利,为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创造了条件,成为新中国定都奠基礼。
【党旗飘扬】传承攻坚精神 锻造精兵劲旅
“全员注意,考核开始!”第71集团军“临汾旅”综合训练场,一场机降战术训练正在进行。该旅某连指导员程华峰一声令下,参训官兵从10米高台快速机降,各队长随即收拢人员装备,明确作战任务,兵分多路向敌阵地前沿突进。
“锻造铁血精兵劲旅,就要在实战实训中不断锤炼。”该旅负责人介绍,“临汾旅”建立之初为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第3纵队,自1937年冬在山西组建以来,先后参加战役战斗600余次,形成了“猛、狠、拼、犟”的攻坚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该部参加了夜袭长治机场等战役战斗11次。解放战争期间,“临汾旅”的前身晋冀鲁豫军区8纵第23旅挖地道爆破城垣,经过激烈斗争,攻破临汾城。1948年,该部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荣誉称号。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该部入朝参战,一举突破昭阳江,涌现出勇炸敌坦克的“王景强班”和以一敌百的“王贵文班”。
砥砺“精神”利刃,开拓胜战之路。“临汾旅”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革命战争年代,抗击日寇、砺兵太行、转战西北、解放西南,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新中国成立后,5次移防、7次改编,部队打起背包就出发,次次交出合格答卷,形成了“铁心跟党、勇于攻坚、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优良传统。
进入新时代,“临汾旅”官兵紧盯职能定位,不断在任务检验中锤炼本领,激发潜能,圆满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基地化对抗演习等任务。2020年7月,该旅出动2100余名官兵奔赴安徽马鞍山市抗洪一线,先后转战3县22个险工险段,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
日常训练中,该旅注重将集中教育与严格训练衔接起来,特别是充分利用重大演训活动,多设险局、难局、困局,让官兵感知逼真的战场环境,强化团结协同、联合制胜的观念,传承和发扬好“猛、狠、拼、犟”的战斗精神。
【说句心里话】日子越过越红火
指挥三大战役的电波从西柏坡发出去,在西柏坡,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在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依然要牢记西柏坡精神,保持清醒头脑,争取更大的胜利,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足的幸福生活。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 康彦新
现在,几条当年大军渡河用过的木船,静静地停在将军渡。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老区人民用一碗碗小米、一张张烙饼、一双双军鞋、一艘艘小船支援刘邓大军渡河。我们要时刻铭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革命精神,努力把黄河滩变成生态滩、金银滩、幸福滩,让老区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日子越过越红火。
——河南省濮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台前县委书记 常奇民
塔山阻击战中,我所在连队120人只幸存3人。在战斗生涯中,我先后4次立下大功。复员后,我把军功章和立功证书压在箱底,没有告诉儿女,一心扑在立杆架线的农村电网建设上。当年和我并肩作战的很多战友都不在了。我今年95岁,能活到现在,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享受到国家给的待遇,已经得到太多,感谢党和人民。
——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亲历者、战斗英雄 张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