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组织工作

洛阳:乡里中心重塑乡村

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

来源:洛阳日报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6日

乡村治则百姓稳,百姓稳则乡村兴。

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洛阳市的经验是:全域建设乡里中心。

“乡里中心”的称谓,始于洛阳。

洛阳乡里中心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主阵地,按照“为民、惠民、便民”理念,坚持政府统筹、居民互助、社会多元主体共建,打造集政务服务、教育培训、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便民商务、产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生活服务圈,实现事有所办、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为民服务不留死角。

“需求导向,市场运营,群众参与,数字赋能。”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说,乡里中心为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而建,要打造成群众愿来、想来、常来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交流中心。

截至目前,洛阳全市2823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已建成乡里中心1970个,到2024年,全市行政村、涉农社区将全部建成乡里中心。

面对面办事,为民惠民便民

今年春天,普惠金融服务站进驻嵩县闫庄镇店上村乡里中心。

“以前我们想办个银行业务,得到10里外的镇上银行办,去一次两次还办不成;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办理了,银行的工作人员还上门服务。”村民李建西说。

目前,嵩县已建成31个普惠金融服务站,覆盖120个行政村。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2000元以下的存取款和交水电费、医保、社保等业务,农村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在洛阳乡里中心便民服务清单上,村“两委”的代办事项就有36个,都是跟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办事背后体现的是乡里中心建设“服务最大化”的理念。

为实现“服务最大化”,洛阳在建设乡里中心时,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通过“办公最小化”,缩小办公区域,为增值服务让出空间。

偃师区盘活闲置房屋、整合文化广场和老村部等场地,让用于服务群众的功能区总面积占比超过90%。孟津区腾退村干部办公用房1024间15400余平方米,最大限度扩大群众服务区域。

乡里中心的“中心”是村民,目的是为民、惠民、便民。在乡里中心,村干部从过去的“当官的”和“管理人”变成了“服务员”和“代办员”,从被“求着办事”到“主动找事”,事事有回应、件件必办妥。

结果是:民心聚拢在了乡里中心。

市场化运营,做优“一站式”生活圈

在洛阳乡里中心,理发室、照相馆、卫生室、便民超市、电商物流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幼中心、百姓大食堂、技能培训都是标配。

标配是标配,在实际建设运营中,洛阳坚持运营前置,以市场化思维推动乡里中心建设,各地各村的服务因需而建,千手千眼。

洛宁县探索“公建民营”“场所换服务”运营模式,引入洛阳恩济、南京中皓等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吸引国文教育等专业培训机构发展研学经济。

宜阳县锦屏镇亚威锦德园乡里中心,探索运用“政府投资建设+市场化运营”模式,“利民厨房”“便民超市”合理降低商品价格,为辖区老人提供低价助餐服务,形成商业自我造血、商业反哺公益的良性发展模式。

洛龙区安乐街道赵村乡里中心引入医疗机构建立“医养一体化”模式运行的日间照料中心,餐厅、理疗室、助浴区、影音室应有尽有。

洛宁县中高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交100元,村集体补贴100元,就可以在日间照料中心解决每日三餐和使用娱乐设施。

县、乡、村的大胆创新,运营前置的市场化运作,彻底打破了“政府一抓、一哄而上,政府一放、回归原样”的怪圈。

如今,洛阳乡里中心阵地常新、大门常开、服务常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人气最旺。

巧用“三自”组织,凝聚民心睦乡邻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文明向上、稳定安宁的乡村。

洛阳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扎实推进“三自”组织建设,建成自治组织2.9万个、自乐组织450个、志愿组织950个。

村情不同,“三自”组织的表现形式各异。

嵩县的“三自”组织,实现群众入组、党员联系、活动开展“三个全覆盖”,每个组织内都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与积分管理挂钩。

洛宁县上戈镇庙洼村建设笑白剪纸工作室,建立以本村乡贤、笑白剪纸传承人李彩霞和上戈镇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核心的志愿者团队,组织村民、学生学习剪纸。

新安县宣传部门选派了24名“文艺村长”到乡里中心任职,为各村的自乐组织培育文艺骨干,提升了群众文艺水平。

巧用数字赋能管理,让洛阳乡里中心元气满满、动力十足。

伊川县鸣皋镇杨海山村乡里中心建立了“一网双联多元”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体系,依托工行“兴农通”App,利用“积分制+数字化”管理制度,对全村18个“三自”组织,通过发布任务、奖励积分、积分兑换,鼓励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村里的各项事务中。

“自治、自乐、志愿”组织依托乡里中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谐共治、同心同向,传承了文化、净化了乡风、凝聚了民心、和睦了邻里。

赋能产业链,乡里中心成产业中心

洛阳乡里中心赋能产业,突出的做法是因地制宜。

洛宁县与社会运营主体合作,探索出“乡里中心+民宿露营+特色农业+红色研学+文玩创客”多元运营场景,实现了项目回归、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集体增收、农民增富。

嵩县饭坡镇曲里村依托软籽石榴产业,将研学教育实践与农业科普、农耕文化、生态文旅、绿色休闲等产业相结合,探索“乡里中心+研学”发展新模式。

汝阳县漫流村乡里中心位于柏树乡“红薯小镇”区域内,围绕红薯从育苗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成立汝阳县红薯产业联合党委,为村民提供科技、金融保障,优化产业发展。

洛宁县罗岭乡贾沟村布局建设占地21亩的游客服务中心,引进专业运营商,提供游客“一站式”旅游综合服务,专属名称是旅游驿站。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考虑到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洛阳把农村电商、技能培训、产业服务等发展性服务融了进来,村民在乡里中心能享受到资金支持、行情资讯和技术培训等服务,产业得到赋能,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

洛阳乡里中心的建设走出了乡村治理新路子,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2823个乡里中心是植根在河洛大地上的2823个闪光的锚点,为和美乡村建设开篇布局,必将重塑乡村活力、魅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红立 李梦露

审核:李贤 编辑:程海军 朱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