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滨区:邻里党建“伊家亲” 基层治理心连心
近年来,随着伊滨科技新城建设发展,多个村改居社区陆续出现,村民走进安置小区变身居民。
为做好安置小区后半篇文章,伊滨区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探索开展邻里党建工作,通过邻里空间、邻里共治、邻里服务“三邻”模式,打造了一批示范性“党建+”邻里中心,不断将城市基层党建引向深入。
1 融合资源 打造“一核多元”邻里空间
“自从有了邻里中心,我们有了交友娱乐的去处,孙子有了玩耍、学习的地方,儿女工作之余也能到邻里中心休闲健身,一家人喜欢得不得了。”日前,李村镇吉庆嘉苑小区的杨大爷说起邻里中心,连连点赞。这一幕反映了伊滨区“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取得的扎实成效。
去年以来,伊滨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共享空间为理念,通过“1+7+N”模式(以党的建设为中心,聚焦养老、育幼、医疗、文体、便民、培训等7个功能,拓展至其他公共服务),指导各社区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性改造,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实现了邻里中心行政最小化、服务最大化。
诸葛镇兴隆嘉苑小区围绕城市提质之“家的延伸”理念,对原来空间相近、功能相同的两个党群服务中心进行空间整合,打造了便民服务站、邻里超市、中老年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健身中心等功能区,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李村镇永泰嘉苑小区立足社区特色文化、商业资源,打造有声文化墙、手工坊、邻里驿站等特色场所,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群众生活、就业提供了便利……
在伊滨区,一批空间共享开放、功能布局有序的“党建+”邻里中心完成改造提升,居民足不出社区便可享受到多样化的生活服务。
2 多元联动 解锁邻里共治幸福密码
新源嘉苑小区是安置小区,安置着武屯和西柿园两个社区的群众。为有效破解“一区多社不同频”等治理难题,该小区打破社区级行政界限,将社区合二为一,打造集党群、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邻里中心。
新源嘉苑小区“党建+”邻里中心的建设是伊滨区落实公共服务进社区的惠民之举,也是做实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伊滨区不断发挥组织优势,多措并举推动邻里中心提档升级。
组织融合是关键。坚持“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理念,建立“党总支+”组织体系,成立小区党总支,统筹多个社区的管理,组织社区党员、网格长等主体参与异地网格管理,推动基层党组织触角有效延伸。
居民自治是重点。成立社区“三自”组织723个,培育党员骨干和带头人,充分发挥物业党员先锋岗、红领巾小队、夕阳红协会邻里调解帮等平台作用,形成“社区+物业+学校”“儿童自治+家长后援”等自治模式,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健全机制是保障。落实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服务机制,搭建邻里协商平台,探索“物业+邻里中心”管理模式,营造“小事居民治、大事物业办、难事大家商”的氛围。目前,该区打造“红色物业”服务项目24个,解决老百姓难点、痛点问题25个。
3 党群连心 描绘“伊家亲”美好生活画卷
9月3日晚,东白塔戏迷俱乐部“戏迷唱戏”活动在吉庆嘉苑邻里中心举办。戏迷们围坐台前,享受着快乐的文化生活。
该俱乐部由本社区和周边杨湾、申明社区的戏迷自发组织成立,经常在社区邻里中心曲艺室或乐养居演出,吸引群众前来观看。
“随着各社区邻里中心服务功能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走进邻里中心,有效改善了‘见面不相识’的邻里关系。”伊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伊滨区聚焦民之所需,突出资源整合,聚合党群力量,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单制”模式实现服务有方向。坚持落实群众点单、社区党组织派单、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接单模式,推动公共服务进社区。目前,伊滨区共组织1.1万余名党员参与“吹哨—报到”行动,依托“三自”组织举办“兴隆币”志愿积分、“村BA”篮球赛、亲邻日等群众文化活动256场次,打造志愿服务项目280个。
市场化运营促进服务高质量。试点建立“公益+适度收益”运营模式,以“物业+社区党支部”“物业+平台公司”运营方式,引进暑期托管、邻里超市、水吧、文创产品、手工坊等经营性业态,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服务。
下一步,伊滨区将以党建为引领,加大对邻里中心建设及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运用专业化、市场化模式,下沉更多服务资源和项目,拓宽“党建+服务”覆盖面,让邻里中心真正成为“家的延伸”。
审核:李贤 编辑:程海军 朱俊伟